游客
题文

说明文阅读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由干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从而引起的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调查表明,全球有30%-40%的湖泊和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的影响。如何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②根据水处理原理的不同,目前国内外用于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工程技术可分为物理净化法、化学净化法、生物净化法和自然净化法
③物理净化法是通过引水稀释、机械打捞、污水过滤或疏浚底泥对污染水体进行人工净化的方法。这类方法技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短期内处理效果十分明显。南京玄武湖曾出现水质恶化、污染物大量淤积的现象,后来完成清淤,并灌入相对清洁的长江水,短时间内,湖水质量明显改善。但清淤两个月后,随着水温升高,藻类又大量滋生。
④化学净化法是向污染水体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方法。药剂与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快速杀死藻类。由于需要投加化学药剂,化学净化法不仅治理费用较高,而且易造成二次污染。
⑤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它们能够氧化并分解有机物,和藻类争夺水体中的营养,使水中的藻类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无法继续生长繁殖。生物净化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一功能,人工创造更有利干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从而提高污染水体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效率,逐渐恢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只是这种方法要取得成效,历时较长。
⑥自然净化法是根据仿生学原理.通过人工种植高等水生植物恢复水体自净功能来降解污染物的方法。高等水生植物,如水葫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和重金属等,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组织,从而减少水体中氮、磷和重金属等物质。植物根系分泌物还可促进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它们的降解作用。另外,高等水生植物是大量摄取营养物质的植物,它能很好地抑制藻类的生长。自然净化法更适合大面积水体的净化。
⑦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希望人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做出贡献。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4月,有改动)
下列说法,不属于第①段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B.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工程技术。
C.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引起全球重视。 D.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入缓流水体,引起水体溶解氧量上升,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B.使用化学净化法来治理水体中的污染物,见效快,更适合大面积水体的净化。
C.生物净化法是利用徽生物来提高污染水体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效率,逐渐恢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种植水胡芦就属于这种方法。
D.某鱼池因鱼排泄物和残余饲料等大量淤积,使水体浑浊发绿,鱼大量死亡。根据本文的相关知识,用物理净化法在短期内解决池塘水体污染最有效。

下列是关于本文说明方法或说明语言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部分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B.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物理净化法的好处。
C.“高等水生植物是大量摄取营养物质的植物”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D.第②段画线句中“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冬瓜不说话》一文,回答11~15题。(共15分)
①一蔬一饭毕,与亲密的人,闲敲棋子,闻桂花次第开放,三言两语,莫不欢天喜地。或说这个世上一等一的好滋味,一定是最简单的那种。
②若论清淡的蔬菜,能唱头牌的,该是冬瓜吧。
③冬瓜,清淡到什么程度呢?淡绿或墨绿的身子,覆着微霜,里面连肉带籽儿,都是一色的玉白。有个叫马小娟的画家,笔下的工笔人物,一概都长着冬瓜脸,长而肥,眉眼口鼻却画得小小的、短短的,像一片片细嫩的叶子贴在上面,仿佛风一吹就会动起来。脸上因此留着大片的空白,敷层层水粉,似有谢馥春的淡淡香气。粉均脂匀了,衬出那一对漆黑眼珠子,虽被半掩的眼睑遮了大半,甚至都没有看谁一眼,却仍叫人一见倾心。
④冬瓜美人,不耐存放,十分娇气。卖菜的老板粗声豪嗓,对待自己的娘子,也没有这样温柔拿捏的态度——一手小心地抄起一块瓜的底面,一手扯一食品袋抖开罩上,唯恐指头不小心按上去。如果按了,立刻会留下一个印迹,破了相不说,拿回家一放,那个指印会像宣纸点墨一样,迅速洇染开,仿佛顷刻间就坏掉了半拉。所以买冬瓜的诸位,也要看准了,只能指,不能摸,以免遭白眼。
这样娇气的冬瓜,因其体积庞大,身价金贵不起来。常见工地食堂采购的汉子,三轮车上放着整个冬瓜。回去刨了皮,切成块,炒炒煮煮一大锅,或者再倒些酱油,一勺勺挨个舀进搪瓷盆,堆在饭头上,猛一看像大块的红烧肉。
⑥话说旧时有个教书先生,东家吝啬,天天冬瓜下饭。知识分子爱面子,不好意思跟人翻脸,终于某天伸着头站在门口,凝神张望,面露欣然。东家好奇,问先生在看啥,先生说隔壁庄子在唱大戏,好不热闹!东家也伸颈,说十几里外也能看见?先生说能!冬瓜明目,果不其然!东家缩颈而退。隔日饭桌上果然添了荤腥,劳资危机巧妙化解。
⑦我乡人比喻一个人性子软,就说他是个“面冬瓜”。我看倒也并无多少贬义——性子温软又口拙的人,是很能与人长久交往、并相得益彰的。我那日烧冬瓜,忽想起冰箱里藏着一袋蛤蜊肉干,于是取出摘洗了,一起倒进油锅翻炒。末了留些汤汁,拿个深些的盘子来盛,不放酱油,衬着葱丝,一色的浅碧,入口甘鲜。最后剩些汤汁,拌米饭,有冬瓜原本的清香。
⑧这么一块面冬瓜,若有人用心地给配上一些好作料,不慌不忙地烩一烩,就是极高明的一味。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到中年,心境如初秋,于碧空澄澈的日子里,淘一箩新米,不慌不忙地焖一焖。
⑨由此想到人,这些个道理,冬瓜不说话,你我都知道。(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冬瓜具有哪些特点?
简述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
第⑥段介绍旧时教书先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一点分析。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结尾的“这些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选出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些个道理”与“好滋味”前后照应。
B.第⑤段里的划线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冬瓜的不张扬,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D.文章语言生动有趣,但作者对冬瓜也不完全是喜爱,第⑦段还是带着贬义的。

阅读《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伽利略)选段,回答7~10题。(共13分)
①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②……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它却用翅膀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嗣后,当以为除了上述声音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到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用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这时他以为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睹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振动躯壳或其它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它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的说知道某些方法,但它笃信还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③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法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选文选自《智慧的灵光》,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表达的最重要的智慧经验。
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把第②段中划线句的意思说得更直白些。
作为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为何说“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试结合具体内容探究选文在说明事理上的两个主要特色。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6-19题。
母 亲 的 心高仓健(日本)
(1)井出是我的忘年交之一。那次他带我游览了东信州。那天晚上,他跟我讲起了他那因白血病而突然病逝的母亲——和美女士。
(2)井出刚上小学的时候,和美给孩子们买了两只小猪仔。在寒冷的冬季,小井出和两个妹妹的工作就是每天早晚两次将沉重的剩饭桶搬到猪窝。无论多么寒冷、多么辛苦,如果他们没给小猪喂食,妈妈就不让他们吃饭。凛冽的寒风中,兄妹3人搬着沉重的剩饭桶,妹妹哭着说:“妈妈为什么要让我们干这种事啊?”
(3)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的时候,买猪的人来了,领走了已经长得圆滚滚的小猪。井出说,听着小猪呜呜的叫声逐渐远去,他们流下了眼泪。
(4)几天后,妈妈给3个孩子每人一本存折,卖猪的钱被平均分成3份,存入每个孩子的账户。秋天的时候,妈妈又买了小猪仔,次年春天的时候,胖乎乎的小猪又被卖出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差不多10年。和美通过让孩子养猪这件事,使他们懂得了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珍贵道理。
(5)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6)小时候,父亲只身前往矿山工作,剩下母亲一个人在家拉扯着4个孩子。我从小体弱多病,8岁时染上了肺病,差点儿变成了肺结核。为我,母亲操了一倍的心。
(7) 妈妈一部不落的看了我演的所有电影,却从未说过赞扬的话。“看你在雪地里翻滚,真是让我心疼。”信里,她总是会写这样的话。
(8)她看到我手拿大刀、背上刺青的武侠片海报时说,“这孩子,脚上又生冻疮了。”世界上只有母亲一个人注意到了我脚后跟上贴的那块小小的肉色创口贴。
(9)我和女友分手以后,每一年,母亲都会寄来附有简历的相亲对象的照片。她说:“回家时连个迎接你的人都没有,也太可怜了。”“不像你想像的那样,我可是一直都很受欢迎的哦!”我一这么说,就会听见她说:“傻瓜。”
(10)牙刷的毛一点一点脱落了,母亲还是会一直用,直到最后只剩下手柄。孩子们没有关电灯,母亲总是说“好浪费。”然后关了它。
(11)“要忍。”这是母亲常常唠叨的一句话,它支撑着我穿越南极、北极、灼热的沙漠以及酷寒的山间。
(12)杂乱的娱乐圈里,我从未走过歪门邪道,只是因为不想让母亲伤心。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有删改)
“听着小猪呜呜的叫声逐渐远去,他们流下了眼泪。”孩子们为什么流下眼泪?
“和美通过让孩子养猪这件事,使他们懂得了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珍贵道理。”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作者善于选取典型小事刻画自己母亲的形象。请概括作者用了哪些小事来表现母爱的。
题目“母亲的心”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2-15题。
聚焦“PM2。5”
(1)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3)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其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4)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疾病。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此外PM2.5中的某些成分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从而诱发癌症。
(5)面对越来越超标的PM2.5,在雾霾天气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近地面空气中积聚着大量有害的气溶胶粒子,因此,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外出,需带口罩。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此时最好不要锻炼,锻炼时间应选择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同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降低运动强度。(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文章开头从被文人墨客吟诵赞美的雾写起有什么作用?
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什么是PM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对雾霾天气的方法
第4节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提出两种治理PM2.5的具体方法。

阅读张 蛰的《乡间学校的敲钟人》一文,完成18-21题。(共15分)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张 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3分)
根据第⑤段画线语句,展开合理想像,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0个字左右)。(4分)
文章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4分)
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