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
(《张鸣访谈录》)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巨柱
尉天骢
①辗转读到弟弟的来信,得知将近八十高龄的母亲仍然和弟弟一家住在乡下的老宅子里。弟弟说:“这些年来,我干的都是些体力劳动的工作,生活虽然苦,却从来没有丧失掉上进的意志,也从来没有动过歪脑筋,想去占别人的便宜。这些年,虽然四处都闹得天翻地覆,母亲却一直像一根巨柱那样支撑着这个家。多少夏天的晚上,我们母子二人常坐在院子的枣树下,对着满天星光而聊到深夜,聊到我们家的前几代人物,聊到父亲的早逝,聊到远在外乡的家人,言语间自然充满了感叹和凄凉,但是,这些过去了的人和事却不知不觉中给予我很多启示:母亲虽然不认识字,她的话却成为鼓舞我要不断奋斗的力量……”
②读着弟弟的信,也就更加地想念着母亲,连带着也想起了母亲常向我讲述的关于老奶奶的故事。小时候听人说过:我们家原也有着中上等的产业,但是,这种日子没有多久就消失了。先是祖父去世,接着瘟疫流行,家中一连办了四五次丧事,再接下来,便是那些你来我往的仗一直打个不停。爷爷和奶奶都过世了,家中就只剩下我们叫做老奶奶的曾祖母,带着几个要成年而还未成年的孙子孙女,来撑持这个日渐败落的家。听母亲说:那时北洋军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今天要粮草,明天要壮丁,原本穷困的日子更加艰苦了。那时候,很多人的为人处世脱出了常轨。有人来跟老奶奶商量,要跟我们家合作将小麦田拿来种植罂粟,这样就会有十多倍的收入;但我们家的老奶奶任别人怎么劝说也不答应,她说:“我家可还有两个孙子,到时候烟土进进出出,谁也保不准他们不会学上吸大烟。等人毁掉了,钱再多又有什么用?”
③所以,在老奶奶的引导下,她要家里的人不要为了钱财去跟人争吵。我没见过老奶奶,她死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是她讲话的神情,做事的章法,都在我心中保有鲜活的印象;因为母亲和我的父亲、姑母们一谈起话来总是喜欢奶奶这样、奶奶那样地去安排一切,以至于在我童年时,很多事我也能够按照章法去做。譬如等谷子收好了,一定要送几袋给村子里日子过不去的邻居,而且要有礼貌地说:“这是今年新收成的,请您尝尝新!”还有,爷爷墓地后面有两座坟,埋葬的是两个不知是哪个部队的外乡军人;过年过节给爷爷上坟的时候,大人们总一再吩咐着:“可不要忘记给老军坟烧纸啊,孤瑰野鬼地死在外乡也真可怜!”
④母亲说:我们那个村子里,是难得和外边的人联络的,所以每一次穿着绿衣服的邮差出现,立刻就会被人包围起来。每到这时,老奶奶总叫人给邮差倒茶,搬凳子,一年三节总不忘送些土产到邮差家去。老奶奶说:“难得人家跑几千里,也不知道要磨破多少双鞋子?”老奶奶虽然处处替人担心,但有时面对一些别人觉得无限惊慌的事时,却会平静得让人难以相信。据说,她临死的时候非常安详,她把孙子孙女都叫到床前,嘱咐他们在她死了以后怎样办事情:某月某日哪家亲戚来吊孝,该怎样接待;灯里的油要小心,以免烧了房子;剪刀要收好,不然做孝服时找不着会手忙脚乱;送殡时每个人都要多加件衣服,以免受凉。及至她看着家人哭了,就对他们说:“你们哭什么呢?我已经八十了,要活多老才算够呢?”她走了,好像只是出一趟远门。
⑤以往我不懂得老奶奶,总以为她的一生只是在一些琐碎的小事里打转转,而且至死还只想着那些琐碎的点点滴滴。及至自己长大,经历了一些折磨,也在五光十色的人生中打滚,因摸不稳要走的道路而感到一片虚无时,我才慢慢了解了老奶奶那样的人生。在她的一生中,她的日子都是与四周的人、事、作息结合在一起的,它看到这世界怎样变化,也知道自己的世界该如何安排;于是当她看到别人的生命,就会觉得自己仍旧在那些生命中延续。正因为她知道在这世界千变万化中总是有一道和谐的、谁也破坏不了的轨迹,所以她才能够面对那些在历史上短暂出现的屠杀、斗争等等而无所惧怕,因为在心中她知道自已栽下的树会结怎样的果实。老奶奶是不识字的,但是在她的身上我却真正领会了“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的真实意义。
⑥在历史的苦难中,老奶奶的脚步走过了,母亲又接着走下去;当母亲有朝一日走完了她的脚步,弟弟又会接着走下去。这些年,在这个海岛的土地上,我也看到无数的人像我的老奶奶和我的母亲那样,虽然缓慢却非常扎实地走着同样的生活脚步。于是,从这些脚步中,我渐渐领会到一股坚强的力量,在不断地突破商品的污尘而发芽、茁壮。正因为如此,再一次读古人的诗,才能真正懂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滋味。
(本文有删节)文章为何以“巨柱”为题?请简要分析。
本文第④段详细叙写了老奶奶临终的情景,有何用意?
分析并概括老若奶奶的形象特征。
联系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画线句。(5)
关于为人处世,你从老奶奶身上得到丁哪些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文化的特质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其哲学基础是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这和一神论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形成鲜明对照。
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在哲学上基本达成一致。在中华民族看来,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自然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部分;进而扩展,一国之人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也是一个整体,因而个人、家庭、国家、人类都是宇宙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这就是所谓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为原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心里的“天下”,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扩展和交通的便捷而不断延伸。在经济全球化的令天,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已,而且是全人类;不仅是眼请,而且是属于子子孙孙的无限未来。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对应该如何对待多元的文化,用不着反省、思考、反复论证,就可以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
中华文化特质之“特”,就在于和弥漫于大半个世界的一神论哲学相比而显其异,还在于当许多人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新大陆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践履了几千年,视之为已然和必然。应该说,有中华民族这样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的成员,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中华文化的哲学特质也表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态度上。
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不断吸收了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不断成长,同时又渗透式地反馈给周边。而各个亚文化也同样与异质文化相处、互动,相得益彰。
(许嘉璐《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下列不属于对“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阐释的一项是
A.一神论虽然弥漫了大半个世界,但作为其哲学基础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却并没有改变中华文化与其不同的,有自己姓名特点的哲学基础。 |
B.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哲学上达成了一致。 |
C.在中华民族看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天、地、人、家、国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
D.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人宇宙整体观的传承,他们关注全人类,着眼未来,很自然地就会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沦。 |
B.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认识是中华文化能和其他各种不同文化和谐共处、互相吸收的根本原因。 |
C.中华民族已经将文化的多元性践履了几千年,并视之为已然和必然,但还有许多人才刚刚意识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 |
D.中原文化不断吸收而且渗透影响着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各个亚文化也与其他文化积极互动,相得益彰。 |
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中华文化特质的内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题(共10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写出“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这一神态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1)指出画线部分所采用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综合画线部分内容,你认为集中表现了王熙凤的哪一个特点?节选语段中,黛玉很“忙”,熙凤更“忙”(见加点处)。试分析两人各自于“忙”中显现的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的人生观、是非观,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哺育。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屡受欺凌,动乱频仍,政权和朝代更迭不断,是什么能使我们国家与民族生生不息、历劫不灭?是什么维系着中华儿女血脉传承的认同与凝聚?只有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化一个重要的传承渠道是靠民间说唱、民间戏曲传播普及,并代代相传。
无论是改朝换代的兵燹战乱,还是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戏曲没有断绝过其活跃在民间的顽强生命,它和民众像不离不弃的患难兄弟,并且千百年来始终成为历朝历代华夏子孙赖以慰藉心灵的精神依托与艺术依赖,这在世界艺术史上堪称奇迹。戏曲艺术应和了人民大众对从中沐浴伦理教化,获得历史文化,满足艺术欣赏的情感渴望、思想诉求和文化需求。戏中的忠臣良将,勇御外寇,成为大众民族意识和家园情怀的楷模;戏中的忠正义士,披肝沥胆,中正刚直,成为大众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和道德行为的榜样;戏中历经磨难的悲欢离合,感天动地的忠贞爱情,在赢得观众泪水与欢喜的同时,也为他们面对生活的磨难增添了乐观的情绪,为他们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动力。中国戏曲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中国戏曲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爱国意识和传统美德,理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此,了解和感受传统戏曲中承载的具有普世价值和当代性的思想、文明、伦理、道德,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中华戏曲是世界艺术遗产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财富。文化艺术固然有其经济方面的意义,但从本质上说其核心价值一直表现在精神层面。一个民族只有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戏曲是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其艺术价值,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倍加珍惜,而后才会自觉地传承,并由此可能有创新与发展。
(节选自孙家正《倍加珍惜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有删改)下列对戏曲艺术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戏曲艺术是让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 |
B.戏曲艺术是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更重要的,她也是一笔不可小视的物质财富。 |
C.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当前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
D.戏曲艺术使我国民众的爱国意识和爱民情怀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 |
下列不能解释中国民众对戏曲艺术有深厚感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A.当中国民众遇到艰难困苦时,戏曲艺术总能与他们相伴左右,给予他们正面能量。 |
B.中国民众在戏曲艺术欣赏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受。 |
C.戏曲作品中的人物为中国民众树立道德榜样,提供人生智慧和经验。 |
D.中国民众理解并珍惜戏曲艺术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创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永远的曼德拉
于杰飞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5日辞世,享年95岁。噩耗传来,南非举国悲痛,世界同声哀悼。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东南部特兰斯凯地区的一个部落酋长家庭。当时的南非到处弥漫着种族主义的血腥味,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不满,在曼德拉心里种下了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他决心,不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怀揣着这个理想,1944年,年轻律师曼德拉加入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 )。1952年,借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经验,曼德拉成功组织并领导“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1953年,曼德拉在非国大会议上发表了《自由之路无坦途》的演讲,公开宣布非暴力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然而,面对这份非暴力宣言,南非政府却选择了暴力回应。在和平斗争无暴的情况下,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以暴力对抗暴力。1962年,曼德拉被南非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5年监禁。
“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这段演说是曼德拉在所谓的“叛国案”中的自我辩护。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这年他45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判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对于曼德拉而言,斗争才刚刚开始。
罗本岛是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4.5平方米的狱室,勉强可以躺下,曼德拉在这里一待就是27年。
27年,曼德拉忍受了每天到采石场做苦工的折磨,忍受了惨无人道的羞辱和拷打。漫长的监狱生活,曼德拉在孤独中苦苦思索。“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他意识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他感受到肩上沉重的使命,他决心把这种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南非人,只有这样,他的彩虹之国才有希望。于是,他开始坚持锻炼身体,整日以书为伴。“我不会绝望,也不会自暴自弃。我相信会有一天,我作为一个自由人,行走在阳光下。”
1990年2月11日,南非白人总统德克拉克迫于压力最终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这一年,德克拉克和曼德拉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1年,延续300多年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从法律上被废除。为这一天,曼德拉等了73年。
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而当时的南非正处在激烈的种族对抗中,如何将这个国家解救出来,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职典礼上,曼德拉出人意料地邀请了当年在罗本岛看守他的3名狱警,并向他们鞠躬致敬。“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
能繁荣发展。”全场报以掌声,世界报以掌声。
在曼德拉的努力下,南非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曼德拉告诫人们,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在他的感召下,获得自由的黑人放下了武器,失去特权的白人守住了基本权利。南非共和国实现了全国和解!
当声誉达到巅峰的时候,曼德拉却决定隐退,他毕竟已经80岁高龄。“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失主席一职,1999年6月,辞去总统一职。曼德拉,终于把自己还给了家人。
从今往后,我的生活添加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曼德拉与莫桑比克前总统遗孀格拉萨相伴晚年,而她也是领导反对种族歧视视运动的杰出女性。
“隐退也是一种领导”。81岁高龄的曼德拉开始投身慈善事业。他发起大型抗击艾滋病慈善音乐会,呼吁全世界共同关注艾滋病,积极采取行动消除贫困,疾病和饥饿。出席2010年南非世界杯闭幕式,是曼德拉最后一次谢幕。
曼德拉走了,希望曼德拉留下的精神财富能永远传承下去。
(文字有删改)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②曼德拉,终于把自己还给了家人。 (2分)文章倒数第三段的内容是不是与文章主题无关,可以删去?为什么?
结合全文,简析题目“永远的曼德拉”的含义和作用。
在曼德拉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