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CO2分析仪可用于测定混合气体中CO2的浓度及其变化量。将水稻的成熟绿叶组织放在密封透明的小室内给予适宜光照,在不同CO2浓度下测定光合作用效率。下图甲为光合作用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图乙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a、b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光合作用增长率最大的是__ ____段。在E点时光台作用速率最大,此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物质a是_________,过程②完成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18O标记①过程中的H2O,那么在④过程的最终产物中,有可能检测到18O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4)将状况相同的水稻绿叶分成四等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用适当的相同的光照射lh,测其重量变化(假设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相同),得到下表的数据。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根据本实验所测数据,该绿叶细胞呼吸速率最高的温度是____ ___________;27℃时绿叶的净光合速率是_________mg/h,此时,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ADP的转移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是在夏季晴朗白天某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 |
(1)曲线AB段表明
(2)对于c点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午休现象)的解释是:由于中午温度过高,作用过大,叶片的气孔关闭,使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的供应大量减少,以致阶段植物体内的五碳化合物不能与之结合,使的形成大为减少。
(3)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以致光合作用产生的减少,因而影响的进行。
(4)如用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原子,14C的转移途径是()
A.14CO2→叶绿素→糖类P |
B.14CO2→五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糖类 |
C.14CO2→三碳化合物→糖类 |
D.14CO2→叶绿素→ATP |
(5)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和。
根据右边装置图(NaHCO3溶液可为植物提供CO2)利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⑴若将这个装置用来探究证实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则还应该再增加一个装置,做法是。
⑵若将这个装置用来探究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这种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则还应该再增加一个装置,做法是。
⑶若要长期培养植物,则还应该适时地向水槽的完全培养液中通入空气,目的是:。
⑷若将这个装置中的1%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1%NaOH溶液(可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CO2),则在开始的短暂时间内,植物的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是:。
⑸参照此装置,若只去掉其中的NaHCO3溶液,设置同样的两套装置,其中一套装置培养一株菠菜(C3植物),另一套装置培养一株苋菜(C4植物),每天都照光12小时。一星期后,菠菜死亡,而苋菜依旧存活,其原因可能是:。
图6—17表示的是植物的水培试验装置,B中装有植物所需各种矿质元素的培养液,A为向该培养液中通气的玻璃管。实验前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并将整个实验装置称重,然后将装置置于充足的光照下4小时。再进行称重并测量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结果见表6-5。请回答:
(1)实验后重量减轻的主要原因是。
(2)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有。
(3)K+ 被植物吸收的方式是。
(4)实验时要向A管通气的原因是。
(5)植物对K+、Mg2+和Ca2+的吸收量明显不同的原因是。
(6)实验后,Mg2+和Ca2+比实验前高,合理的解释是,以上实验说明植物吸收水分和吸收离子是两个。
下面是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待冷却到30℃时,加少许水和一定量的药酒(实际是酵母菌菌种)与米饭混匀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中间挖一个洞,加盖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28℃),12小时即成,现请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发酵过程作一简单的分析:
(1)将米煮熟后,再冷却到30℃的目的是什么?
(2)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
(3)发酵没有密封,但坛内无氧呼吸(发酵)的环境是由什么造成的?
(4)请用文字或坐标曲线的形式来说明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此消彼长的过程。
下图表示生活状态的植物体在一天24小时内CO2净吸收量和净释放量:
(1)一天中什么时刻植物体既不吸收也不释放CO2?
(2)在暗处,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可用表示,数值是
(3)假定一天中植物呼吸速度相同,则光合作用的最高速度是
(4)图中面积B表示
(5)如何说明植物体处于旺盛生长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正午12:00前后CO2吸收情况相比,导致12:00时CO2吸收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