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英国史》
材料二: (美国)国会(包含参议员和众议院)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1865年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总司令罗伯特签署了有关投降的协议。在谈判中,李将军希望他的骑兵和炮兵能够保留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马匹。而格兰特则回答:“如果这些士兵没有现在所乘马匹的帮助,就很难收获下一季的庄稼,养活家中老小过冬,我会这样安排的。”
材料四: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革命开辟了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英国式发展道路,最终促使英国由“君主独治”过渡到了“君民共治”的政治形态。在这种政治形态中 “国王及国会间合作”关系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妥协关系,其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这场谈判终结了美利坚民族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争,这场战争的名字是什么?其对于这个国家民主制度的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4)1880年法国政府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赦免与当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何具体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宝贵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今天的“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其它三个都不再是世界强国,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1)请说出四大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各一个贡献?
(2)想一想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产生于大河流域?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轨迹,但也打破了农业社会田园生活的宁静。让我们展开历史的画卷,去见证科学技术的威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能力情况表
项目 |
生产能力情况 |
煤产量 |
占世界总产量的2/3,是美国产量的7倍,德国产量的8倍,法国的近10倍 |
生铁产量 |
已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产量总和,是德国的10倍 |
材料二
材料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
材料四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
材料五(有一位现代史学家得出结论:“ 从总体上看,1830—1848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明显要比法国糟糕。”)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匆匆穿行于乌烟瘴气之中,连外国游客都为此感到担忧。
——英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革命年代 1789——1848》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能力情况表》中为生铁生产提供动力的主要机器是什么?当时,英国生产能力迅猛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发明分别利用哪种新能源?这一时期,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3)依据材料三图表,说明美国经济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五指的是哪一事件?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什么时代?
(5)材料六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图:《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1929年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原因何在?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该政策有何特点?
(3)图示中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比重中达到顶点是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你有何启示?
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斯大林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进行了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几任领导人都进行了改革,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必须加强国家行政体制。他认为市场经济不适合苏联国情,当务之急是改造农村,消灭富农和个体农户,成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其结果是,苏联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下降了。对此,赫鲁晓夫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赫鲁晓夫一语道破天机》
材料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二十世纪30年代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汇;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列宁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其特点怎样?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突出表明了斯大林模式的什么弊端?
(3)赫鲁晓夫为改变“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的局面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4)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引入注目的大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发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材料二:1920年-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雏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三: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大国崛起·俄罗斯》
材料四: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带来了哪些影响?材料中“将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是指什么时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采取的“途径、方法”有何特点?
(3)材料三反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什么?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
(4)出现材料四中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针对八十年代的情况,1985年谁上台之后进行改革,结果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