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至琅邪山时立有《琅邪台刻石》,上书“普天之下,传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对于“同书文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该石刻文字由大篆、隶书统一为小篆 |
| B.后来发展为楷书,再发展为行书和草书 |
| C.石刻文字夸大了秦始皇的功绩和作用 |
|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
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 姓名 |
毛泽东 |
朱德 |
刘少奇 |
宋庆龄 |
李济深 |
张澜 |
高岗 |
| 政党 |
中共 |
中共 |
中共 |
民革 |
民革 |
民盟 |
中共 |
上表说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
C.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
| B.百万雄师过长江 |
| C.挺进大西南 |
| D.挥师大西北 |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
|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
|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
|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