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十年代,苏美各自调整经济体制,形成了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斯大林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创造”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并概述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对苏联这种经济模式的学习和借鉴,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请指出新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问题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右图)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摘自中日《马关条约》内容
(1)英军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是什么?
结合以上所提供的信息,当时我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特点?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
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 B.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
C.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 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 |
(3)以下是两位同学对谭嗣同坐以待捕、舍生赴死的不同看法:
学生甲: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学生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谭嗣同能逃却不逃,太愚蠢,死的不值得。
你有什么看法?说明理由?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4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2分) 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摘自《马关条约》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国门被迫打开的根本原因何在?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文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例1个即可)。
(3)根据材料二回答: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
(4)针对中国19世纪的遭遇,你有何感想?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在封建地主阶级领导领导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救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错误:
理由:
1909年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错误: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