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
|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
|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
|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
|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分配制 |
| B.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
| C.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
|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
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工业国有化 |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
|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
| 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
|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
| B.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
| C.洋人发明的火车 |
| D.中国人自行制造的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