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文,根据注解回答问题。
矛盾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无莫能陷也。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我知道有个成语出自这则寓言故事: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人有鬻矛与盾者。 |
B.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D.其人弗能应也 |
(3)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你能举例吗?
课外阅读
邯郸学步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字词。
行:
故:
匍匐:
2、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课内阅读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文中批评了哪种人?他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说说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
拓展阅读。
骂鸭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1],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2],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3],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4]。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5]。
【注释】
[1]邑:县。振作者家乡淄川县。
[2]茸生:细毛丛生。
[3]雅量:度量宽宏。《晋书·李寿载记》:“(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
[4]征:表露,表现。
[5]良已:完全痊愈。
[6]攘:窃取。
【大意】
在淄川县的西边白家庄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怪病找不到医生可以医治。有一天夜里,他做了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需要让失主痛骂你一顿,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厚,平常损失东西,从不“怒”形于色。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因为他最怕人骂,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结果,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这个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于是,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而这个人的病很快就好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 解释加点的字。
①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②民诡告翁曰
(3)在下面句子中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来。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4)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从“某”身上得到的启示:
从“翁”骂“某”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
重温课文。
蜀鄙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给下面的字词释义。
鄙——
语——
何恃——
犹——
(2)下面句子朗读时如何断句?请用“/”断开。
吾一瓶一钵足矣。
(3)“足矣”表现了贫者。
(4) 看到“贫”僧,我想到了一句话:。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司马光救友
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儿得活。
(1)按原文填空,并对所填内容做出解释。
(2)朋友落水后,其他人与司马光的行为有什么不同?请你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你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