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鸟中诸葛
乌鸦的名声不好,很多人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这一点(     )。
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叼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有许多小鸟都是由大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而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来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     ),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百余个词汇呢?
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     ),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     ),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至,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吧。
(1)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内。2分
不祥之兆      鲜为人知       数以千计    竞相飞至
(2)你认为乌鸦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章概括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两个句子突出了乌鸦的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别回答。4分
①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解释乌鸦“报丧之谜”?请用文中的语句分三点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议论文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青 山 不 老(节选)
看完数,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会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 联系课文想想,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2)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中,“另一种东西”是什么?

(3) 联系课文,为什么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藏羚羊的跪拜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 cáng)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他无名无姓,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杈和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眼泪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着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乞求)饶命。但是,以打猎为生的他早已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坚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难以入眠,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从此,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按要求查字典,填空。
卧: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
瞬: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再查()音节。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
(3)照样子,写词语。
冷冰冰:
肥肥壮壮:
(4)仔细读2~5小节,理出事情的发展顺序。(3分)
发现藏羚羊→()藏羚羊→( )藏羚羊→(  )藏羚羊
(5)文中哪句话给你印象最深?请说出理由。(3分)
(6)请你结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用几句话来奉劝人们要善待动物。

读短文,完成练习.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baó ]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piān ]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①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②地球在宇航员的眼中是这样的: 地球事一个晶莹得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得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得水蓝色“纱衣”。
③划“”的句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④划“ ”的句子用了,将地球比作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⑤看过这段话后,你对地球母亲有什么话想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它在这里”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我”比作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如吃饭(节选)(10分)
雷抒雁
可对我,读书确如吃饭。吃饭,一日三餐,不能简略;读书,是和吃饭一样,不可忘记、不可马虎、不可一日荒过。
我的居室,书之外,少有长物。桌上、几上、厨上、厕上、床上,随处都有书。入睡之前,睡醒之后,都是读书的好时间。有时,偶尔失眠,便又开灯看书,直至倦极入睡。如厕,则有一些简短已成独立单元的书,摆在那里,一次读完一个单元。
读书可以增智、明理、添趣。常常为一件事、一通理,眼睛一亮,茅塞顿开,心里豁然开朗,独自傻了一般,抚掌不已。过去总听人说,读书有“不用之用”,看似闲书,却养神养气,延年增寿,如今信然。
我说读书如吃饭,其实是一要养成读书习惯;二要有阅读的饥渴感。当代人,较为注重功用,急功而近利;据说,现在又是快餐时代,一切都讲究“快”和“实际”。用“读图”、看电视、上网代替阅读。一本书,十多万字,数十万字,字字过目,行行过脑,太累!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没有阅读迫切感的人,实在难以坐下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世界的客观存在。但书籍可以让我们与古人交谈,可以让我们与后人共语。当一部好的图书在你面前打开时,就是为你连接起通往世界的桥梁,为你打开通向古今的时间隧道。或者说,就像郁闷的日子,在你眼前打开一扇窗户,摆上一盆怒放的花朵。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高雅!但我易一字:“不可居无书。”真正不厌弃你的朋友,是图书;真正使你变得高雅和有用的朋友是优秀的图书。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2分)
顿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抚掌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的第2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读书如吃饭”的真正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书籍有什么作用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读书如吃饭”,你认为读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