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正确安装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小明开始实验.图乙是他某次的实验情景.此时他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4)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小明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
(1)首先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若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可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天平调节水平平衡后,小明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华立即对小明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小华所说的两个错误是
① ;
② 。
(3)小明虚心地听取了小华的建议,重新进行操作.在称量过程中,又出现了如图甲所示的情况,他应该 ;
(4)天平再次调到水平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那么小明所称量物体的质量是 g。
小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作“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实验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沸腾5min后停止加热.记录的数据如表,其中第2min时的温度如图所示,为 ℃;
(2)根据表中数据,水的沸点是 ℃.这是因为当地的大气压 (填高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撤去酒精灯,小宇观察到水不再沸腾,这个现象说明水沸腾需要 ;
(4)小宇想加快实验的进度,他可以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小明将一个橙子带到学校实验室,想用天平、烧杯来测量它的密度:
①他先用天平测出橙子的质量为135g;
②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发现橙子浮在水面上(如图甲),用天平测出烧杯、水和橙子的总质量465g;
③借助牙签使这个橙子浸没在烧杯的水中,在烧杯的水面处做个记号(如图乙);
④取出橙子,往烧杯中添加水到记号处(如图丙),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480g.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烧杯加入适量水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多少克?
(2)橙子的体积和密度各为多少?
(3)步骤④中,如果取出橙子时带出的水量较多,对橙子密度的测量有没有影响?
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小明和同学利用桌上两个玻璃凸透镜(A、B)实验,A、B两凸透镜的焦距分别为10cm和20cm:
(1)小明将其中一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当凸透镜及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图可知他选择的凸透镜为 (选填“A”或“B”) ;
(2)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你认为下面几种调整方法中最方便合理的是 ;
A.眼睛平视,视线与光具座平行,利用“三点一线”把“三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B.用刻度尺一个一个的测量,可以很准确地控制“三心”在同一高度
C.把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一起,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然后再分开
(3)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烧越短,将会发现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4)为了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小明和同学课后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当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如图放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烛焰像应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发现光屏上的烛焰像模糊了,若把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液体透镜注水后,成的像将 (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此实验说明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的成因;
小明和小华想知道色拉油的密度,于是他们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动左端零刻度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 (“右”或“左”)调;
(2)小明的实验: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5.8g,将烧杯中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注意倒入时色拉油不沾量筒壁),测出倒入量筒中色拉油的体积,如图甲;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如图乙.则量筒中色拉油的质量为 g,色拉油的密度为 kg/m3;
(3)小华的实验: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接着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注意倒入时色拉油不沾量筒壁),测出此时色拉油的体积为V1,将量筒中部分色拉油倒入空烧杯中,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m2,读出量筒中色拉油面对应的示数V2.则色拉油的密度ρ= (用已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4)小明和小华的实验中, (选填“小明”、“小华”)的实验测出的色拉油密度较正确,另一同学的方法会使测量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