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①她是个不幸的孩子,19岁那年,正当步入人生花季和芭蕾舞台生涯巅峰之际,却意外地发觉自己双眼模糊,后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
②经过家人的劝说,她接受了手术,可结果是她仍然无法恢复正常视力。医生建议她卧床一年,叮嘱她不能练习抬腿绷脚尖,不能扭头,同时需要控制脸部表情,才能达到调养效果。
③她心急如焚,跳芭蕾舞的人都知道:芭蕾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晓,三天不练观众明白。她明白一年不练,在芭蕾艺术里等待她的是一条死亡之路。
④她苦苦哀求,丈夫只得辞去工作,陪伴在她身边。每天,她让丈夫的手指替代脚尖,在自己的胳膊上表演古典芭蕾剧目。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虽然不曾舞蹈,但她内心的那份感觉却真实地存在。
⑤一年以后,她重新登上舞台,一下子就找到了久违的自己。她手持纱巾,翩翩起舞,尽情出演了《吉赛尔》《天鹕湖》《胡桃夹子》《海盗》《卡门》等经典芭蕾舞剧。凭着精湛的舞技,她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受到人们的好评。
⑥表演事业蒸蒸日上,可她的视力却一天天衰弱。不久,她仅有的一只眼睛视力也模糊了,丈夫劝她放弃芭蕾,可倔强的她又选择了双人舞。因为在双人舞舞段中,一般规则是由男演员来引导女演员。在舞台上,她的舞伴都是精确定位,引导着她婀娜多姿的舞步,而台下的观众根本不会觉察到舞台上的她视力有问题。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激情燃烧了半个世纪。她呕心沥血打造出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成为世界十大顶尖芭蕾舞团之一。她就是赫赫有名的阿隆索。2010年7月9日,这位著名古典舞演员摘取了西班牙巴勃罗艺术大奖。
⑧当媒体曝光她双目失明的事实时,她再度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奇人,每当记者好奇地追问“为什么双目失明还能取得如此佳绩”时,阿隆索总会淡淡一笑:“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将借口踩在脚下,翩翩起舞,也就一路走到了今天……”
⑨不给自己任何借口!一个人如果能秉持这种信念,就能斩断后路,不断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属于 描写,体现了阿隆索 的性格特点。
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她明白一年不练,在芭蕾艺术里等待她的是一条死亡之路
(2)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激情燃烧了半个世纪。
细读第①段,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阿隆索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时的心理活动。
文段⑤中,再次登上舞台演出的阿隆索为什么能“一下子就找到了久违的自己”?
请联系实际,说说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闻香识“英雄”
①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人体能够分辨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人为何具有如此的“品”味能力?
②在人类诸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两位科学家琳达·巴克、理查德·阿克塞尔决心用他们的精诚合作,叩开嗅觉科学的大门。阿克塞尔和巴克发现,人的鼻腔细胞膜上分布着不同气味受体。人体基因总数中的3%,即大约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有气味的物质首先会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内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③不仅如此,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比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气味受体细胞的种类与气味受体完全相同。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嗅球中被称为“嗅小球”的微小结构。人的大脑中约有2000个“嗅小球”,数量是气味受体细胞种类的2倍。“嗅小球”也非常的“专业化”,携带相同受体的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到相应的“嗅小球”中,也就是说,来自具有相同受体的细胞的信息会在相同的“嗅小球”中集中。“嗅小球”随后又会激活被称为僧帽细胞的神经细胞,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使人的嗅觉系统中信息传输的“专业性”继续得到保持。僧帽细胞然后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其他部分。结果,来自不同类型气味受体的信息,组合成与特定气味相对应的模式,大脑最终有意识地感知到特定的气味。
④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两位科学家还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却有大约1000个。如今,他们的一些基础研究理论已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说,老鼠被训练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老鼠嗅觉灵敏,经过数月训练记住人类的气味后,科学家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并与电子发报机相连。当它们被派往废墟现场,嗅到“目标”的气味之后,脑电波波动图形显示“啊哈,找到了”。此时,技术人员可通过设备确定小老鼠的位置,同时也就能知道被困人员的下落。比如说,日本科学家正在研发的一种“空气炮”。当人们在购物中心物色商品时,它会“开炮”——喷射一种特殊气味,譬如说新鲜面包味或是香水味,经过气味对大脑的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大激发,皮夹中的钱则大把大把流向经营者腰包。
(节选自《生命世界》)下列关于“嗅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类的各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 |
B.人体中有1000多个基因,是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分辨不同的气味。 |
C.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 |
D.老鼠嗅觉灵敏,只要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它就能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 |
请写出文章第④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970年的记忆
张亚凌
得知外婆要来看我们的消息,母亲表现得很是奇怪,奇怪得让我有点害怕。
她一会儿紧紧地搂着弟弟,蹭着弟弟的脸蛋儿,满脸是笑;一会儿又松开弟弟,用手背抹着泪花花,顾自唠叨:“咋办呀?这日子过的,都是窟窿眼,遮不住的丑!咋办呀……”
我从来没见过母亲那副表情,遇事她一直很镇定的。记得有一次我从沟边摔下去折了腿,被别人背回了家。母亲非但没有表现出一点惊慌,反倒戳着我的额头骂道:“沟能走还是能跑?走路不看,活该。”只是外婆要来,她至于吓成那样?
看着母亲那表情,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弟弟干脆咧开嘴巴大哭起来。我赶忙搂着弟弟哄他:“外婆来了,咱们就能吃到好东西了,就不饿了……”弟弟啃着手指头,哭声才渐渐小了下来。
母亲在院子里转着圈,似乎看啥都不顺眼,嘴里嘀咕着“这烂屋里,这烂屋里”。一向总忙于活计的母亲,好像一下子对干啥都没了兴趣,只是焦躁地转着圈儿,晃得我眼花。
父亲刚一进门,一向很镇定的母亲突然像疯了般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嘟哝:“我娘要来了,咋办哩,我娘要来了……”父亲扶着母亲的肩说:“怕了就不来了?别怕,有我哩,我给咱想办法。”
我们就开始为了迎接外婆而准备。记忆里就像过年一样,每个房子及院子里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打发我拿着个洋瓷碗出去借麦面,我兴奋得能跳起来——
那时,我们吃的东西主要是红薯,早晨红薯块熬稀饭,中午红薯面条,下午红薯馍馍就着炒红薯丝。实在吃不下去了,母亲就加点其它的杂粮,也不过是玉米或糜子。也只有来了金贵的客人或是过年,才吃得上白白的麦面。
我拿着洋瓷碗,雪花婶家,二狗家,北巷婶家,杏花姨家,从各家借了一碗面。捧着那盛满面粉的碗,我的手一直在打颤:外婆来真好啊,外婆来就可以吃上过年才能吃到的麦面了!我皱着鼻子闻,也没闻出面粉的香甜味儿。我很是遗憾,要是变成一只洋瓷碗,多好啊。
父亲还借了天柱叔家的大桌子、顺锁伯家的大立柜摆在我们家,我们家一下子就变得很阔气。
——外婆来真好,家里整个都变了。
父亲借了生产队的牛,驾着车,我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就像过年般去十里外的镇上接外婆。
记得外婆来的第一顿饭,母亲做得很费心:
一碟凉拌莲菜,一碟豆腐拌小葱,一碟炒洋芋丝,一碟凉拌红萝卜丝,白萝卜叶在开水一焯又是一碟凉菜,白生生的白菜帮加了几丝青椒炒了一碟,中间是一碟炒鸡蛋,饭桌上一下子就摆了七个碟子。
那天母亲擀的是面条。面条很薄很薄,挑在筷子上真的可以看见蓝天白云。绿绿的白菜叶子添在锅里,看着都好吃。
母亲先给外婆舀了一碗,是稠的。我们的呢,有几根面条的稀汤水水稀。
咋给娃舀了那点?外婆问。
天天都吃,不爱吃,吃不完就糟蹋了。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可弟弟却说“不是——”,我赶紧狠狠地踩了一下他的脚,他大哭起来。
也就是那次以后,我有了个艰巨的任务,快吃饭时就带着弟弟在外面玩,省得他不一小心露馅了。
晚上,外婆跟我母亲坐在炕上闲聊,我在写作业。一转头,看见弟弟竟然用小刀在桌子上划道道,我一巴掌扇过去,喊了声“把桌子弄坏了给人家咋还”。而后,我捂住了自己的嘴巴,紧张地看着母亲。
外婆看着我母亲,我母亲很尴尬地笑着,就像外婆要来前的神情一样,分不清是哭还是笑。
“还有啥是借的?”外婆说。
母亲说:“咋会是借的?自家的。甭听娃胡说。”
“还有啥?”外婆又问。
母亲不吭声了。弟弟跑到立柜边说:“这个,也是人家的。”
“那咱就一个土炕啊。得,至少有地方睡觉。”外婆拍着炕,脸上好像是笑,好像又不是。“这就是我女子家,我女子就在这样的屋里头过日子。当妈的,都不晓得自家娃过的是啥日子……”
外婆唠叨时,母亲哭了。母亲哭着拉着外婆的胳膊:“娘,没事,我的日子能过好,就是怕你操心才……”
外婆走后,我才知道,外婆当初不愿意母亲随父亲远嫁,断绝了母女关系。加之母亲婚后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就没敢主动联系外婆。
多年后。
母亲说要来城里看我。住在出租屋,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几份去花的我,很奢侈地买了一台风扇,买了好些蔬菜水果……
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文章开头反复描写母亲的表现很奇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为迎接外婆做了哪些准备?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面条很薄很薄,挑在筷子上真的可以看见蓝天白云。(作者这样描写面条,意在表明什么?)
(2)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母亲为什么要瞪“我们”一眼?)文章结尾写道:“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那一刻”我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不忘贫困艰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何意义。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
(选自季羡林《我的童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雪》)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展现出不同风格的美,可以概括为 和 。
第②③段都是描写雪罗汉,这两段流露出来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比喻在表达上的妙处。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1段描写了“冬花雪野图”,表现了江南的冬天仍然生机勃勃。 |
B.作者描绘色彩斑斓的江南雪景,其中寄托了无限的眷恋、向往之情。 |
C.作者描写朔方的雪,着力表现其孤独、奋飞、旋转、升腾等特征。 |
D.后半部分通过朔方的雪着重表现了作者在冷酷环境中的孤寂彷徨之感。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好为人徒的金庸
川泽央
①我自幼喜读金庸小说,成年后每逢看到和他有关的文字,就很留意上心。年中时北大的一个同学晒出了手机拍的照片,赫然是查良镛(金庸原名)的博士毕业证书。原来金庸相当低调地又去北大读博了。这事惹得议论纷纷,因为北大的同学没怎么发现金庸来上课,这学位,岂不是给得太随便了。
②北大校方只得向社会通报,金庸的确是在中文系读博,师从袁行霈。不过呢,因为金庸年事已高,身体趋弱,导致他未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今年将无法拿到博士文凭。至于那张被拍到的学位证,只是按惯例预先准备好的。
③说到金庸的好学之路,更加好玩。我看聂卫平的回忆文章,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突然托人转告他,要在从化拜他为师。聂卫平还以为金庸不过是想和他学学棋,而且他也想认识金庸,于是就赶到从化。
④结果一见面,金庸就要像在他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给聂卫平行大礼,三叩九拜,举行拜师仪式。当时的金庸比聂卫平大二十多岁,聂卫平大为吃惊,推辞说:“这怎么受得了,我立刻阻止了他;我说拜我为师可以,但不要磕头了。就这样我成了金庸的老师,以后金庸一见到我就以师父相称。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⑤《孟子》里有句话叫“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金庸却恰恰相反,应该算是“好为人徒”,像极了他笔下的韦小宝,遇到个高手就不放过,定要拜师学艺,杂学旁收。
⑥据说金庸在浙江大学当人文学院院长时,就有人讥讽他学问不够,他也低头纳言,“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他少年时代因为国内战乱,学业屡屡中断,始终没拿到正经的文凭。晚年一路求学,在剑桥大学认真读了硕士,又读博士,然后又来念北大的博士。看来人生际遇的确令他有点耿耿于怀。
⑦时代变迁,社会思潮反复,很多人早年失学,后来大富大贵,再提起念书上大学,就挺“反智”的,一口一个念书有个屁用。像金庸这么名满天下富甲一方后,仍然有志向学,费尽心思好为人徒的,实属难得。用当下的话来说,是个正能量例子。
(《读者》2013年24期)文中写了金庸“好为人徒”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请联系全文,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庸在浙江大学当人文学院院长时,就有人讥讽他学问不够,他也低头纳言,“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文章最后写现在社会上早年失学后来大富大贵的那些人认为念书无用,有何用意?
请根据以下材料链接概括网友所说的“正能量”的含义是什么?“好为人徒”的金庸为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正能量?对我们有何启示?
【材料链接】曾经走红的网络热词中,最受网友追捧的是“正能量”一词。在这些网络流行热词中,“正能量”的相关微博数量高达174546492条,稳居第一。“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而在网络中,网友自发拓展了该词的用途:做了好事是“正能量”,立志好好学习也是“正能量”……
阅读下面的两则语段,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二】
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乱石块堆叠起来,高高低低,凹凹凸凸,且不说天下决没有这样的山,单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石块与石块的胶粘处不能不显出一些痕迹,旧了的还好,新修的用了水门汀〔英语“cement”(水泥)的旧译〕,一道道僵白色真令人难受。玄墓山下有一景,叫做“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襞(bì)衣服上的皱褶〕,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胶粘的痕迹自然没有,走近去看还可以鉴赏山石的“皴法”。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一山的调子不协调。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又有几十丈高的幛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据说假山在花园中起障蔽的作用。如果全园的景物一目了然,东边望得到西边,南边望得到北边,那就太不曲折,太没有深致了。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这个话当然可以承认,而且有一些具体的例子证明这个作用的价值。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弯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其实就是荷花池中的水),引起你的遐想。还有,拙政园的进园处类似从前衙署中的二门,如果门内留着空旷处所,从园中望出来就非常难看。当初设计的人为弥补这个缺陷,在门内堆了一座假山,使你身在园中简直看不见那一道门。可见假山的障蔽作用确有它的价值。然而障蔽不一定要用假山。在园林建筑上,花墙极受重视,也为它的障蔽作用。墙上砌成各式各样的镂空图案,透着光,约略看得见隔墙的景物。这种“隔而不隔”的手法,假若使用得适当,比较堆假山作障蔽更有意思。此外,丛树也可以作障蔽之用。修剪得法,一丛树木还可以当一幅画看。用假山,固在使花园增加了曲折和深致,但是也引起了一堆乱石之感。利弊相较,孰轻孰重,正难断言。
——《假山》叶圣陶(节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材料二】第一段中写到太湖洞庭西山的石公山,有什么作用?
结合括号中的问题,对文中加点词语作出合理的解说。
(1)【材料一】第②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有什么表达效果?)
(2)【材料二】第②节“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镇压”一词的使用是否恰当?)叶圣陶在《苏州园林》提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在《假山》一文中他对园林中的假山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