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起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突破与创新
在民主政制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联系与区别
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
------俞可平《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无,没有)不合。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原因。
(2)材料二在“民”的认识上有何突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宾诺莎的思想在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如何体现的?
(3)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的区别”,选择材料三中的任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年代 |
事件 |
1215年 |
约翰王签署《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
1258年 |
亨利三世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 |
1295年 |
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集了“模范议会”并使之成为惯例。 |
1327年 |
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为国王,从而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
材料二 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尔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尔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的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以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831年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内阁提出改革法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
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
——以上均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期英国社会政治的特点。
(2)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议会、内阁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影响。
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幅示意图分别代表的是哪三个朝代的行政制度?依据三幅示意图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材料二:(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简称“漕臣”)、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简称“宪臣”)、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简称“师臣”)、提单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简称“仓臣”)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用武人的。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材料三:人类文明每迈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付出沉重的代价,从专制集权到民主共和制,是近代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但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
——马奇《民主共和——曲折的进步之路》
(3)概括材料三中所说的“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包含哪些重要的理论和主张?如何理解“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的含义?
材料四: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4)美国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5)以上材料对于今天中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图二 踏入美洲的西班牙殖民者正在进行掠夺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有何影响?(2分)
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妃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怎样的局面?促成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途径有哪些?(5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并导致会议无果而终。在此后的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运动。
(3)材料三中反全球化运动的出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3分)
(4)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运动?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图1 1839年图2 1919年
图3 1937—1945年图4 1949年
(1) 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 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近代史上引发了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3)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意义?
(4)在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列强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5)图四所反映历史事件的结局是什么? (2分)
(6) 根据图三到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4分)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juan: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擅自《大清会典》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