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存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D.契丹族建立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D.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海洋酸化——潜在的环境危机
不再仅仅是气候改变的问题了,除了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以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开始改变被称为生命摇篮的海洋的化学成分。这种海洋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生态和经济学的结果难以预料,但极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在7月4日出版的《自然》上,海洋化学学者呼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并采取措施解决海洋酸化问题,以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卡耐基基金会全球生态学部Ken Caldeira、夏威夷大学Richard Zeebe及两位合著者共同撰写了该论文
在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40%被海洋所吸收,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但是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二氧化碳导致海洋的平均pH值(衡量酸碱程度指标)降低了大约0.1个单位。视现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可能高达0.35个单位
海洋酸化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实验证明,pH值降低0.2—0.3个单位,将干扰海洋中最重要的基础生物珊瑚虫以及其他浮游生物的骨骼钙化,因为构成它们骨骼的碳酸钙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在本世纪中叶,以澳大利亚大堡礁为代表的珊瑚礁等海洋区域将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日光照射的表层水域,也是二氧化碳最易被吸收的水域。为了保护海洋生物,需将pH值下降范围控制在0.2以内。这是1976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极限值,二氧化碳减排迫在眉睫。虽然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是不确定的,但是海洋的pH值和碳酸盐化合物数量在几百万年内保持稳定——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
“我们知道海洋酸化会损害珊瑚虫和其他有机体,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如何被影响,我们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Caldeira说,“实验室内的大部分实验已经完成,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酸化必定会对贝类动物,如贻贝和牡蛎等造成严重损害,对商业捕鱼造成极大影响。其他的生物倒有可能在新的酸化环境中茁壮成长,但这可能包括惹人厌烦的“杂草”类和致病生物。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已经引起大部分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然而,海洋酸化已经迫在眉睫,将是另一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我们不仅要考虑气候因素,也要考虑海洋所受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Caldeira说,“虽然二氧化碳的增加看起来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后果,但是这同样意味着珊瑚礁及其他重要海洋资源的损失。”
(《环球科学》2008年7月9日)
6.下列对“海洋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是指衡量海洋酸碱程度指标的pH值低于正常的水平。
B.海洋酸化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其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C.海洋酸化会损害包括珊瑚虫在内的许多有机体,科学家已经做出了相关的数据统计。
D.海洋酸化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却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
7.下列对“海洋酸化将是另一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将会干扰珊瑚虫的骨骼钙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的基础。
B.海洋酸化将会使海洋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短期来看这能使全球气温降低,但长期来看是一种严重的环境危机。
C.海洋酸化必定严重损害牡蛎等贝类动物,还会极大影响海洋的渔业发展。
D.海洋酸化可能会让“杂草”类和致病生物茁壮成长,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和公众不仅十分关注二氧化碳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对海洋酸化的趋势也十分关注,并产生了共识
B.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因此有科学家呼吁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
C.以人类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看,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将高达0.35。
D.海洋的pH值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而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也是很确定的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最易吸收二氧化碳的表层水域,因此海洋酸化对它们的影响会十分严重
B.如果人类不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海洋酸化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害,也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海洋酸化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因此,只要减排二氧化碳,海洋中的pH值就会相对稳定。
D.二氧化碳可以使全球变暖,可以使海洋酸化,但海洋酸化与气候变化却没有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根据计算机模拟,这一速度比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
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曾发出警告: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
在李欣海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言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作为供职于非政府组织(NGO)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生物学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目前,由他负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有一个饶有意味的名字:“蓝图”计划。
李欣海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强调,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鼠兔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他说,“每一种生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任何种群的灭绝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场灾难。”
一个常识是,人类不能独自存在。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因此,保护所有生物及其基因和生存环境,即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项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台,并于次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第一次承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任务”,是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及“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中国在大会上签署了此《公约》,成为世界上率先加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实际上中国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据了解,中国生物物种数量正以每天新增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濒危植物物种比例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000-5000种
损失是巨大的。根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进展》报告,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加强努力、采取措施,在2010年以前停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积极响应呼吁,开始采取措施降低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蓝图”计划应运而生。2006年,TNC与国家环保总局等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该项目为期3年,由中国政府与TNC各出资300万美元,拟协助中国官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规划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并为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摘自2008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郭建光。
5.下列对《公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
B.首次承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D.出台伊始,所有缔约国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来阻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B.鼠兔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这将可能因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一场灾难。
C.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高度的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数量每年剧增。
D.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00亿元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计算机模拟表明,当今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远快于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而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存空间的极度膨胀。
B.1992年就已出台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其实在颁布后的十年内没有起到任何时实质性的作用和效果。
C.“蓝图”计划实施以来,已采取积极相应措施,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效果十分显著。
D.我国与TNC联合出资启动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将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6年9月12日下午3时许,在新西兰南部地区,从空中传来两声“嘣嘣”的闷响,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房屋突然开始颤抖,门窗上的玻璃在咯咯作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人们不知所措
不久,约翰山天文台台长艾伦到国家电视台解释说,一颗高速运动的小流星,于当天下午2时50分,闯入距首都惠灵顿300千米远的克赖斯特彻奇市,在“极低的天空”穿行时产生了“音爆”。人们的不安情绪开始逐渐平复。那么,这所谓的音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它是指以音速或超音速运动的物体,在与周边空气剧烈摩擦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振动,以及同时产生的爆破式的巨大响声。在自然界,流星引发的音爆时有发生
人类对音爆的认识,最早来自飞机。人类为战胜音爆所做的各种努力,与空战的历史紧密相连。我们知道,早期的飞机由螺旋桨推进,其最高时速约为700千米/小时,虽说它比地上跑的汽车快得多,但与速度超过1000多千米/小时的声速相比,飞机仍然很慢,故从未产生“音爆“现象
为了提高飞机的性能,让飞机飞得更快,在空战的时候具有更强的战斗力,以取得制空权,英、美、德等国政府在二战期间,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高速飞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速度更快的喷气式飞机终于问世。可是在喷气式飞机的试飞阶段,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事故连连。如1944年7月中旬,纳粹德国王牌飞行指挥官泰菲尔德少校驾驶的ME-262战斗机在加速过程中坠毁,泰菲尔德当场死亡,调查显示,飞机速度接近声速时突然失控。1946年9月,英国著名的哈维兰公司首席试飞员小杰弗里,将D-H-108型飞机加速到声速时,机身在剧烈振动中解体,小杰弗里不幸遇难……极少数死里逃生的驾驶员报告说,当飞机达到或超过声速后,立刻险象环生;周围空气剧烈颤动,空气阻力大得像一堵“墙”;飞机操纵杆也开始不灵便,所以机毁人亡事故频频发生。
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故,就是因为“音障”的存在。显然,飞机在超声速飞行中,音速是个“门坎”。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音障。飞机的速度逼近音速的时候,飞机周围的空气的密度、压强、温度均发生突变,空气阻力猛然增大,这就形成了音障。一旦突破了音障,空气就会剧烈振动,从而引发音爆。后来,飞机设计师通过改变飞机外形设计,于1947年克服了音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使得超音速飞机得以笑傲蓝天。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音爆是飞行物在克服音障的一刹那发生的,其声音与飞行物的高度、速度、大小形状均有关。越是贴近地面飞行,音爆引起的“嘣嘣”闷响和大气震颤越强烈。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新西兰音爆事件,起因于克莱斯特彻市上空的小流星,这颗小流星的体积仅在棒球到篮球之间,由于它是从离地面极低的天空穿过,所以才在地面上引起了严重的音爆现象
由于音爆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对人有巨大的副作用,所以这种现象还被军事上利用。2005 年9月底,以色列空军对巴勒斯坦人实施了“音爆轰炸”。以军喷气式战斗机在数日内,对加沙地带进行了频繁的超低空高速飞行。音爆产生的巨大震动,使房屋倒塌、玻璃震碎,还导致某些人流鼻血、心脏病发作,甚至导致一些孕妇流产,从而在巴勒斯坦平民,特别是儿童心理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
1.下列对“音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飞行物越是贴近地面飞行,音爆引起的闷响和大气震颤越强烈。
B.音爆是指飞行物以音速或超音速运动时与周边空气剧烈磨擦而产生的强烈振动以及巨大响声。
C.音爆是飞行物的速度逼近音速时,因其周围的空气密度、压强、温度均发生突变,空气阻力猛烈增大形成的。
D.音爆是飞行物在克服音障的一刹那发生的,其声音与飞行物的高度、速度、大小、形状均有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西兰南部地区空中传来的两声“嘣嘣”闷响,实际上是一颗高速运动的小流星在“极低的天空”穿行时产生的音爆。
B.早期由螺旋浆推进的飞机,其最高时速与声速相比仍显得很慢,所以从未产生过“音爆”现象。
C.速度更快的喷气式飞机的问世,才使人类突破了音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超音速飞机所以笑傲蓝天。
D.音障是飞机在超声速飞行中必然遭遇到的一个“门坎”, 飞机设计师通过改变飞机外形设计,于1947年克服了音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为战胜音爆所做的各种努力与空战的历史紧密相连,因此,没有空战,就没有人类对音爆的正确认识。
B.能认识到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新西兰南部地区听到两声闷响的人们未必会不知所措和不安。
C.虽然音爆产生的巨大噪音对人类有巨大的副作用,但用在军事上却能取得积极正面的效果。
D.既然在自然界流星引发的音爆时有发生,那么生活在自然界的我们,对音爆现象耳熟能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把“神舟”七号飞船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神箭”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为了发射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而研制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为了“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二F火箭,在历时8年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假如一套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立即切转到另一个系统;同时,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其可靠性指标从长二捆火箭的0.91提高到了目前的0.97,其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0.997,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中有两个系统是独有的。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这套系统可以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有问题它会自动报警。假如航天员正在发射塔的塔架上尚未进舱,他可以就近跳进塔架上的逃逸布袋。布袋是用一种弹力很强的特殊帆布做的,航天员跳进去后可以用四肢的阻力来控制下降的速度,像乘软滑梯一样从上面一直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地区。出现故障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故障数据传输到地面,采用地面诊断。俄罗斯的火箭只有自动诊断功能,而没有地面诊断技术
另一个就是逃逸系统。逃逸系统也叫逃逸塔,在飞船的顶部,从远处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针。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随时启动。它的任务是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一段时间,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它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火箭上的宇航员脱离险境。火箭上的逃逸救生系统,美国是在发射30多次,前苏联是在发射100多次以后,经故障诊断才研制成功的
我国在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发中,质量控制的标准之严格达到了近乎严酷的程度。除了进行正常的专项考核外,还对一些结构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火箭强度有影响的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然后重新设计生产,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火箭的飞行全过程不过600秒左右,我们却要求产品达到600小时的水平,以确保万无一失。
据报道,送“神七”上天,将是传统状态下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谢幕之战”。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从下一发开始,承担载人航天任务的长二F火箭将迎来大规模改进。
1.根据文意,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故障检测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系统可以让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的航天员安然脱险。
B.此系统由火箭上的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系统构成。
C.此系统和逃逸系统一样,并不能自始至终发挥功能,其作用时间是有限的。
D.此系统中的地面诊断技术是俄罗斯火箭所没有的
2.下列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措施的一项是
A.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
B.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
C.在发射塔上设计安装了逃逸布袋。
D.对一些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
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论断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目前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B.质量越大,长度越长,系统越复杂,火箭的功能就越强
C.长征二号F型火箭已经圆满完成它的使命,从下一发开始,它将被另一种新型运载火箭所替代
D.比较美国和前苏联的研制过程而言,长征二号F型火箭逃逸系统的研制还算是顺利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某地区,数百万亩的树木受吉普赛蛾幼虫的大规模侵扰而掉叶,这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在研究这些虫害突发现象时,科学家发现受影响的树木将有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笨酚,释放到叶子中,这些物质抑制蛾幼虫的生长,并减少雌蛾产卵的数量。同时,苯酚还使蛾卵变小,从而抑制了来年蛾幼虫的生长,因为卵的数量与蛾的个头大小直接相关,而蛾的个头又取决于它的幼虫时期获取营养的程度。因此,树木的防御机制会对吉普赛蛾的生殖力产生影响。

此外,吉普赛蛾也易于受到核酸多角体病毒即所谓萎蔫病毒的攻击,这种病毒在蛾幼虫突发的年份是蛾幼虫的重要杀手。蛾幼早吞食了带有病毒(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质小球体中)的叶子,便患上萎蔫病,而被摄入的蛋白质小球便溶化,释放出数以千计的病毒或病毒体,经过大约两周时间,繁殖至足够的数量,填满蛾幼虫的整个体腔。蛾幼虫死去时,病毒体被释放出来,并被包裹在一个从蛾幼虫的组织中合成的新蛋白质小球休中,等待被其他蛾幼虫吞食。

苯酚经常通过与蛋白质结合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因此,科学家重点研究了同时摄入病毒和树叶对蛾幼虫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含有大量苯酚的橡树叶,其病毒对蛾幼虫的杀伤力远远小于苯酚含量较低的白杨树叶。一般而言,树叶中苯酚含量越高,病毒就越缺乏致命的杀伤力。因此,虽然苯酚可抑制蛾幼虫生长,但正是这些苯酚也能使萎蔫病毒丧失能力,从而帮助蛾幼虫存活。橡树叶含有大量苯酚,能为蛾幼虫提供一个安全庇护所,不受萎蔫病的影响;然而,在以白杨为主的树丛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吉普赛蛾突发态势很快地被病毒流行病所抑制

深入研究表明,蛾幼虫对萎蔫病毒产生免疫,这与它们赖以生存的树木的愈发严重的掉叶现象相关。树木自身的防御反而提高了蛾幼虫受萎蔫病毒感染的阈值(临界值),致使蛾幼虫种群日趋密集,但与此同时却不会变得更加易受病毒感染。由于这些原因,摄入苯酚给蛾幼虫带来的益处似乎超过了它们付出的代价

1.

下列对苯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苯酚可使吉普赛蛾的生殖变弱,蛾卵变小,蛾幼虫的数量减少。

B.

苯酚能抑制吉普赛蛾幼虫生长,而对吉普赛蛾的天敌萎蔫病毒杀伤力更大。

C.

树木受到蛾幼虫侵扰时会释放出苯酚,苯酚能够改变幼虫蛋白质活性。

D.

蛾虫病大量爆发的情况下,带有萎蔫病毒的树木释放过量的苯酚不如少量的好

2.

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能够产卵的雌蛾更容易感染萎蔫病,这使它们生产出的虫卵变小。

B.

苯酚作用于蛾幼虫,使其对萎蔫病毒的免疫力增强,成活率提高。

C.

树叶中苯酚浓度越高,越能够成功地保护树木免受吉普赛蛾虫病的侵扰。

D.

被包裹在蛋白质小球体中的萎蔫病毒进入蛾幼虫体内之后能够大量繁殖

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蛾幼虫体内的萎蔫病毒的生存和繁殖依靠它所寄生的蛾幼虫中的蛋白质。

B.

在白杨树丛初发吉普赛蛾虫病时,萎蔫病毒的抑制作用超过苯酚的抑制作用

C.

萎蔫病毒虽然对吉普赛蛾有致命杀伤力,但它们也无法影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

D.

蛾幼虫吞食带有萎蔫病毒的叶子后,有可能种群日趋密集,且免疫力不会减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