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中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此前我们曾留下过多少不同的“第一课”。不同的第一课折射出不同时代观、价值观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肓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
材料二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我们热爱毛主席。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热爱共产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我是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0分)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5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过去20年的趋势不变,照此下去,世界政治的格局看起来将大体是这样一种情形:首先,在世界总产量和军费总开支中的比重方面,将从以五大力量中心为主向更多的国家转移。但是,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可能在最近的将来加入今天由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所组成的“五强政治”中来。
——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
(1)据材料,保罗·肯尼迪所说的“趋势”指的是什么?这种趋势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2)保罗·肯尼迪的预见是否正确?为什么?(7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野蛮咧,文明咧,日本咧,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什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和那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梁启超这篇文章写于哪一年?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空前绝后的大意义”。(8分)
(2)“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和辛亥革命在性质上有何不同?简要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不会退回”的主要原因。(7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类政治史上,共和作为一种政体,“是与君主制相对而言的”。政体作为公共生活展开之制度框架,作为人类秩序之前提,其最为核心的一条标准就是政治共同体的持久性。西方思想史最早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便以此来考察各种政体,他们承认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各有其好处,然而问题在于它们自身皆不能持久,由此便会进入一个政体衰败的过程。他们认为,好的政体应当是同时兼具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好处的混合均衡政体,即古典共和政体。以后经罗马共和国、英国、美国不断传承创制,共和主义政治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罗马共和政体包含了执政官、元老院、平民大会三者的混合,近代英国包含了君主、上院和下院三者,而美国则是总统、参议院、众议院三者的混合,其根本精神在于把大众民主、精英统治、领导决断三者进行混合,从而兼顾国家各阶层的利益,做到尽可能的公正。古代罗马以及近代的英国、美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们的共和政体。……古典共和政体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由公民美德维系的政体,也就是一种基于道德力量的政体。现代共和主义突出强调依靠制度的同时,并不放弃美德。但与古典共和强调公民的美德与公益心以及公民的义务相比,现代共和主义则强调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强调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已与传统意义上的“共和”、“共和主义”有些不同,从总体上来说,现代共和主义与混合政体、分权制衡、法治、代议制等宪政原则结合在一起,它是对纯粹民主原则的一种节制或限制。
——整理自百度百科
(1)结合材料回答现代共和政体相比古典共和政体有了哪些重大发展?
材料二:英国1215年制定了《大宪章》,开始建立起宪政制度;然后,从16、17、18世纪到19世纪,实现了现代的民主制、代议制、现代的宪政、现代的城市化、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后果,英国成为了西方近代最强的国家。……19世纪中期,当欧洲大陆1848年革命轰轰烈烈的时候,英国人静悄悄地完成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最后一步,在英国完善了内阁制度、建立起文官制度,引入比较完善的民主选举制度,到1878年议会改革完成之后,英国就只差妇女没有选举权了。妇女在1914年获得选举权后,英国就静悄悄地完成了整个政治的变革。……这就是说,英国从国体上来讲,是君主制;但是从政体上来讲,它是共和制。当然,这里的“共和”不是没有君主的意思,而是……英国比较好地发扬、发挥了罗马时期的共和理念,体现了罗马宪法里面所包含的多种政治成分混合、平衡的理想,从而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君主、上院的贵族和下院的民主混合的政治制度。
——李强《超越大众民主与权威主义——共和主义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启迪》
(2)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特点,并分析英国成为近代最强国家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0~1918年欧洲部分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基本数据:

国家
创建年份
确立男性普选权年份
工业领域工人比例(%)
选举最好年份得票比率(%)
丹麦
1876~1878
1901
24.0
29.6
德国
1875
1871
39.1
34.8
英国
1900~1906
1918
44.6
7.0
荷兰
1894
1917
32.8
11.2

材料二:1895年恩格斯祝贺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称赞了其明智做法。这种做法就是利用(男子的)普选权,使社会民主党赢得了胜利的选票。“他们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以致使他们自己得到了千百倍的好处,并成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马克思的这位老朋友还说,“……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在选举中得票率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的原因。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