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古今中外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如图

从左到右分别为图一牛顿、图二爱因斯坦、图三达尔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材料中“……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其中“精神发展”具体指的是在欧洲兴起的什么事件?
(2)图三的主要代表作是什么?所述的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这种理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直接影响?
(3)图一和图二科学家在物理理论上分别取得哪些贡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间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 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二 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三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从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五年
民国六年
民国七年
民国八年
工厂数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材料二 下面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原因。(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