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4分)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1)若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分析A中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2)若打开止水夹K2、K4,关闭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的现象时,证明E中CO2已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准备进行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如下图),有一瓶溶液的试剂瓶未盖瓶盖且标签破损,于是决定利用现有药品对这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获得信息】1.性质实验中用到含用钠元素的物质是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
2.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都呈中性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
猜想①:
猜想②:氢氧化钠溶液;
猜想③:碳酸钠溶液;
【实验探究】
(1)小丽取样滴加溶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猜想不成立。理由是
(2)小刚另取样品滴加BaCl2溶液,有产生,小刚得出结论:猜想②不成立。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应如下进行实验:
【继续探究】
(3)取样品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加“过量”的目的是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在剩余物质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固体溶解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结论】
(4)这瓶溶液是
【探究启示】
(5)实验取完药品后应

化学老师师整理药品时,拿出一瓶氢氧化钙粉末,让小丽和大卫对这瓶氢氧化钙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钙是否已经变质生成碳酸钙而变质?
(2)【进行猜想】①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
②氢氧化钙部分变为碳酸钙;
③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3)【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下表是对猜想①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示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①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酚酞试液
② 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① 滤液不变色
② 有气泡产生
氢氧化钙全部变为
碳酸钙

请你参照示例另选择其中一种猜想参与探究,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酚酞试液
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4)【归纳总结与拓展应用】
①氢氧化钙俗称,农业上一般用它改良性土壤(选填“酸”或“碱”)
②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他和空气中的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因此,氢氧化钙应保存。

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
通常状况下, 1 体积水约能溶解 1 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 P H 约为 5 . 6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测定二氧化碳溶液水所得溶液调查PH,判断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体积。

(1)甲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实验时,需先将甲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其操作是:开启弹簧夹、关闭弹簧夹,打开活塞,滴加稀盐酸至空气排尽。检验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
(3)关闭 K 1 ,打开 K 2 , K 3 。待丙装置中收集半瓶气体时,关闭活塞 K 2 K 3 ,充分振荡丙装置。然后用 p H 计测得如下数据:

物质
丁装置中溶液
丙装置中溶液
p H 6 . 50 5 . 60

分析可知,在丙和丁装置中所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填"大于""小于""等于")丙和丁装置中溶液的总体积。

(4)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若没有乙装置,则测出的溶液 p H
实验二: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从而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5)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 21 % 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

【结论与反思】
(6)由实验一、二分析,你认为二氧化碳(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措施是。(写一条即可)

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小敏猜想是氢气;小雨猜想是二氧化碳
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利用图I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1)小红: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则她的猜想错误。
(2)小敏:①用图II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填"b"或"c")端管口连接。

②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得出结论】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产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②中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试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下列科学成果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是(填序号)。
A.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B.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亮亮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 M g O )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这种淡黄色固体是什么呢?亮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在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的氨味气体产生。
【教师指导】上述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为 M g O H 2 ,生成的气体为 N H 3 ;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问题解决】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元素,判断的依据是;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此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 N 2 )和氧气( O 2 )的体积比约为,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