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 “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
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
D.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
丘濂
①1月26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网友1月13日发布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文章配的照片显示,位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也就是过去在四合院中通常供仆人居住的一排房屋已经被完全拆除。曾一智立刻通知了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者、记者并且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②此时距2009年7月公众第一次通过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过去两年半。当时,故居院落门口处的门楼、西厢房已经被拆毁,正房和倒座房还在。2009年7月10日,声称之前并不知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还表示要邀请专家参与指导院落的保护方式和方法,尽快落实保护问题。但当年11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CHP)这家民间组织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申请,却遭到文物局的拒绝。
③2011年3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称: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 (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我区已将它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东城区新发现项目,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你公司在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并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④但2012年1月26日当志愿者进入故居时却吃惊地发现,倒座房和正房均已被拆掉。附近居民证实,拆迁行为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本刊记者看到,故居院内依然还有因未谈妥补偿没搬走的住户,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第一时间的举报者,这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有关。12.24和26号合并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就是当年梁氏夫妇住的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东城区房管局的档案资料显示,26号是私房,24号为公房。两个院子如今都成为不止一家住户的“大杂院”,因此不像一些名人后代依然具有产权的宅院,这里的居民没有任何保护文物的动力。2009年夏天媒体开始对故居历史做大幅报道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故居的居民对所住房屋的这重身份感到厌烦。住在26号院中的一位王女士认为她的家庭生活每天都要受到访客的打扰。她说:“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⑤梁林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名人故居与纯粹古建筑不同,古建筑的意义在于建筑本身,如果灭失,再复建可能是“假古董”。但梁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认为,故居的位置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在园区内除为梁、林先生立碑外,还要保留一处废墟,以警示后人。如果一定要建,可以建一个纪念馆,但要按照可识别原则设计,其建筑形制与原貌要有相当的距离,不能混同。这两位超过80岁的老人都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权威。
⑥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也对此发表评论说,拆除是由于建设单位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而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而一位文物修复专家则告诉本刊记者,落架维修是在建筑物毁坏严重的情况下将它进行解体大修,应尽量保留文物完好的部分。“所谓的‘落架’也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对拆下的构件取名编号。还要搞好构件的鉴别,对拆下的构件根据损坏情况进行鉴别。” 不过从文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没有人不让拿。
⑦究竟开发商的拆除行为如何界定还需要等待东城区文委会的进一步调查。《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一书的作者陈光中认为,在这个事实尚未查清的阶段舆论和媒体就指责开发商也许有欠公允,但并不是件坏事。“这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毕竟在那片地上没有出现建筑物前,谁也不能说开发商就不会在那里复建。但我过去常目睹的一种情况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迅速拆除,接着新的地基打了,楼也盖起来了。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工夫,怎样都来不及挽救了。《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是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陈光中提到了位于宣武区棉花胡同的林白水故居,那是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商硬是拆掉了,结果交了罚款,又在旁边的位置建造了一个四合院,但外观、格局、大小和原来的故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崭新的、不伦不类的四合院。”(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6期,有删改)请简要分析第②③段在这篇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请概括文章④⑤⑥段中针对梁林故居的拆除,各方人士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陈光中的话有哪些用意?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济南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梁林故居的遭遇发生在你身边,你想对哪些人说些什么?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是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
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情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
(节选自王东杰《文化复兴,“复兴”何事?》)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这些传统文化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 |
B.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自有特质,而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会取舍相同。 |
C.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 |
D.“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 |
《弟子规》有被滥用的风险,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规》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无不可闻。 |
B.《弟子规》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 |
C.《弟子规》是一部“小学生守则”, 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一部简陋之作。 |
D.对小小孩童,“服从”是唯一伦理,《弟子规》不光是孩童,即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情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 |
B.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复兴,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值得赞许。 |
C.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 |
D.复兴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瓦斯科夫凯旋①
[前苏联]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走过里莎牺牲的地方,他不由地拉动了枪栓。听到枪栓的声音,俘虏们立刻警觉地停了下来,回过头,惊恐地看着瓦斯科夫。准尉已经像个醉鬼一样东倒西歪了,但他还保持着清醒。不是现在,时机未到。瓦斯科夫看了一眼俘虏,又拉动枪栓,关上了保险。
俘虏们放下心来,回过头,继续慢慢向前走去。
沉寂的森林里,只有沉重的步伐响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斯科夫看着前面俘虏的背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他赶紧晃晃头,背影又变得清晰起来。他回头远远地望着姑娘们牺牲的地方,默默地唠叨着:“我的丽达、热妮亚、里莎、索妮娅、嘉尔卡②,我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我活下来了。咱们再见的日子又远了。仗,还没打完,也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们的准尉来不及哼上一声,也就躺下了。我不后悔,我也不害怕,找你们去做伴。现在想起来,是多美妙的一件事……”
瓦斯科夫回头看了一眼跌跌撞撞走着的俘虏,又回身面向森林,默默地唠叨着:“再见了,等以后再回来看你们。丽达交待的事我一定办好,你们相信我……”
他回过头,疲惫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终于走上了大路。
这是最后的路程了。瓦斯科夫感到自己燃烧起来了,他身体摇晃着,俘虏的背影变得更加模糊,他一次又一次晃脑袋。但不管如何,背影还是模糊的,周围的一切也是模糊的……
突然,从四周的森林中,山丘上,河畔冒出无数的红军战士。他们呼喊着向瓦斯科夫涌来。是少校和基里亚诺娃带着大部队正在森林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然而瓦斯科夫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他摇摇晃晃地朝前走去,走过了俘虏身旁,一直走向村口。
四面八方都是红军战士,善良的俄罗斯人民。然而这一切落在瓦斯科夫的眼里,都是一些晃动的影子。他分辨不出眼前的是谁,只知道一味地晃动着身体朝前走着,走着。
他仍然跌跌撞撞向前走去,一直走向空无人迹的村庄。
瓦斯科夫终于明白他已经回来了。他想站住,却觉得眼前一阵发黑,整个人重重地跌在地上,昏死过去。
红军向德国发起了总进攻。
“喀秋莎”万弹齐发,射向了柏林。红军战士冲进国会大厦,将高高飘扬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顶上。
欢呼声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柏林,莫斯科,巴黎,伦敦,华盛顿……
战争终于结束了。
战后的俄罗斯土地上一片废墟。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没有停下来哀悼,他们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忙碌之中。推土机把废墟推倒,压路机压过坑坑洼洼的公路,年轻人一队队扛着工具,唱着欢快的歌向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去。
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用欢声笑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
注:①节选自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删改。该小说讲述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战士英勇抗击德寇入侵的故事。②小说中牺牲的五位女战士。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说多次写到俘虏有何作用?
小说两次写到瓦斯科夫“默默地唠叨着”,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憕,太原文水人。早聪敏,以明经举,开元初为咸阳尉。张说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引憕 常在幕下。九年,入为相,憕又为长安尉。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憕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课并迁监察御史。憕历兵、吏部郎中。憕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
二十八年,为河南少尹。时萧炅为尹,依倚权贵,莅事多不法。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炅及甑生患之,而构于朝廷。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十一载,累转河东太守、本道采访。谒于行在所,改尚书右丞、京兆尹。十四载,转光禄卿、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
其载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人心震惧。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殉,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迁憕礼部尚书,依前留守。自逆徒发范阳,至渡河,令严,觇候计绝。及渡河,陷陈留、荥阳二郡,杀张介然、崔无玻,数日间已至都城下。禄山所统,皆蕃汉精兵,训练已久;常清之众,多市井之人,初不知战。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憕谓奕日:“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奕亦便许愿守本司。于是憕居留守宅,奕独居台中。
及常清西奔,禄山领其众,椎鼓大呼,以入都城,杀掠数千人,箭及宫阙。然后住居于闲厩中,令擒憕及奕、判官蒋清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憕、奕、清三人之首,以徇河北。信宿,至平原,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玄宗赠憕司徒,仍与一子五品官。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监察御史摄:监视 |
B.憕历兵、吏部郎中历:历任 |
C.谒于行在所谒:拜见 |
D.吾曹荷国重寄荷:担负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禄山反于范阳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
C.禄山所统,皆蕃汉精兵某所,而母立于兹 |
D.令擒憕及奕、判官蒋清等三人,害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体现李憕有吏干的一项是()
①早聪敏,以明经举②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
③以课并迁监察御史④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⑤召募于东京以御之⑥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
A.②③④ | B.①④⑤ | C.①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憕,太原文水县人,开元初年为咸阳尉。张说做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时,引荐李憕在他的幕府中。开元九年李憕又做了长安县尉。 |
B.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人心震恐。两兵交战后,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被骑兵横冲直撞,都吓得魂飞魄散,神色沮丧,望风奔逃。 |
C.李憕对卢奕说“我们这些人身负着国家的重托,决不能逃避死亡”,卢奕也一并许诺愿意守卫本职官署。于是李憕住在东京留守的宅第中,卢奕便独自住在御史台中。 |
D.安禄山派人把李憕等三人的头传送各地,到平原郡时,太守颜真卿斩了使者,将三人事迹禀告皇上。玄宗追封李憕为司徒,授予五品官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炅及甑生患之,而构于朝廷。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
(2)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殉,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20多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展正在各地巡展,行草隶篆、水墨油画,将这些知名艺术家的情趣和修养,从一个侧面传递给观众,确实值得一看。但是,算一算他们的岁数,你也会心存遗憾,他们大都年过花甲,乃至耄耋之年,而年轻一代寥寥无几,尤其那些当下正红的年轻表演明星们基本阙如。或许他们没有时间参加这一盛会,或许书画艺术需要岁月的积淀,可是,他们的文化情趣平时又体现在哪里呢?
无论创作还是表演,文化情趣很关键,一代代艺术家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是许多老一代电影、音乐、戏剧名流的基本功,学贯中西更是他们知识储备的特征。去年辞世的于是之就是戏剧演出的大家,但他的散文功底、书法功力和深厚学养也是公认的,正因为这种底蕴,让于是之的表演充满魅力,有口皆碑。可以说,具备了多种文化情趣,拥有了广博的知识,不但有助于领悟把握艺术,还可以为人生带来丰富的意蕴,不至于老在那里空虚烦躁,尤其是压力和烦闷难以排解时,在文化情趣的滋润下,就有可能顺利地疏通。
其实,当下很多明星的学历并不比老一代艺术家弱,读完大学本科的很普遍,读过研究生甚至出洋留学的也不少见,但不知为什么,一说起文化情趣,好像大多不如前辈。写字,除了经过精心设计的那个谁也认不出来的签名外,很多人只要拿起笔,往往都是蛇首豸行;绘画,大约许多人还从来没有走进过美术馆和博物馆呢;而且,更有不少唱歌的却不了解戏剧,也有身在戏剧行当的却又不懂歌剧和交响乐,还有演影视的居然不明白文学为何物。另外,将艺术仅仅当做技术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技术只适合在公众场合炫耀,而不可能转化为修养与情趣。
今天身在演艺界的人们,其国际交流的环境、掌握现代技术的水准、生活样式的多姿多彩,都远超过老一代人,只是他们的文化视野实际并不比前辈宽广,对人生的认知也十分狭窄,这恐怕与轻视文化情趣有直接的关系。尽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特点,知识储备当然也不必强求一致,文化情趣或许可能各有所长,当今也有很多传递手段过去连想都没有想过,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涵养方式,都是为了多一点情趣、多一些润泽、多几种品鉴渠道,这些,对人生对艺术专业总会有所裨益。
现在年轻一代,网络知识很丰富,玩游戏的水平相当高,在虚拟空间可以畅行无阻,但如果身在演艺界,现实生活的体验、多方面的文化培育,依然不可或缺。否则,戏路就会单一,演艺生命就会速朽,还有可能在不该栽倒的地方栽个大跟头。
正当红的明星,虽说具有宽阔的商业前途,拥有大量的网络粉丝,可以占据收入排行榜的前列,然而,他们的生活却可能很无趣,闲时兴许还很无聊,底线又相当的模糊,于是,触碰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文化情趣并不能保证人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但起码可以让生活充实,让闲暇丰富,让趣味不那么低下。
丰富的文化情趣,对演艺界不可或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关于“文化情趣”,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员具备了多种文化情趣,拥有了广博的知识,不但有助于领悟把握艺术,还有助于他们疏通排解压力和烦闷。 |
B.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是许多老一代电影、音乐、戏剧名流的基本功,去年辞世的戏剧表演大师于是之就是具有丰厚文化情趣的艺术家的代表。 |
C.文化情趣既可以让明星生活充实,闲暇丰富,让趣味不那么低下,又可以防止他们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 |
D.文化情趣和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明星学历很高,但是文化视野实际并不比前辈宽广,这恐怕与他们轻视文化情趣有关。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20多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展正在各地巡展,但这些人大都年过花甲,乃至耄耋之年,年轻一代寥寥无几,当红年轻明星基本阙如。 |
B.当下很多明星的学历并不比老一代艺术家弱,读过研究生甚至出洋留学的也不少见,但说起文化情趣,却全都不如前辈。 |
C.现在年轻一代,网络知识很丰富,在虚拟空间可以畅行无阻,但如果身在演艺界,现实生活的体验、多方面的文化培育,依然不可或缺。 |
D.正当红的明星,他们的生活却可能很无趣,闲时兴许还很无聊,底线又相当的模糊,于是,触碰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特点,文化情趣或许可能各有所长,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涵养方式,对人生对艺术专业总会有所裨益。 |
B.当下很多明星将艺术仅仅当做技术,这样的技术只适合在公众场合炫耀,若想转化为修养与情趣则需要费一番功夫。 |
C.已故著名小品演员、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书法造诣也很高,她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与她具有丰富的文化情趣关系很大。 |
D.当今演艺界不断爆出吸毒和艳照丑闻,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事者缺乏健康的文化情趣。丰富的文化情趣对演艺界来说是必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