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棉花
棉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荣华贵,也没有水仙那样亭亭玉立;既不像玫瑰那样绚丽多彩,更不像海棠那样婀娜多姿。但她的美,却另有所在。
她坚强:乍暖还寒的春天,她破土发芽;赤日炎炎的酷暑,她现蕾开花;秋风瑟瑟的深秋,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她经历了寒凉酷热的季节,风雨雷电的时候,旱涝病虫等灾难,可她坚强地在逆境中成长,从来没有垂头丧气,始终是昂首向上。
她团结:她的纤维虽然细小,可总是手拉手,膀靠膀,抱成一团。人们用她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物,便再不是一根根微不足道的细毛毛,而是能经得起相当大的拉力、磨力、折力的团结整体。
她纯净:洁白的心灵,容不得半点污垢。
她无私:自己饱受大自然风霜之苦,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温暖和安慰……
棉花,她不是花,可她比花还美。她的美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内涵,心灵的美,纯朴的美,持久的美……
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
(1)文中画“——”的句子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2)本文是按( )的顺序记叙的。
(3)棉花的美指的是?
阅读积累与运用
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语未了(liǎo lē),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zēnɡ cénɡ)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 )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xì jì)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近来。这个人打扮与众不同(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 zhāo cháo)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1)请在括号里用“√”给本文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2)请为画横线的词语写一个近义词,将其填在旁边的括号里。
(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是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文段通过________ 和_______两个方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
阅读理解
早晨,我到浴室去洗脸,发现昨晚放在这儿的空盆竟盛满了水。这是怎么回事?“滴嗒,滴嗒……”的水声,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我没有把水龙头关紧,水滴到盆里,时间长了,无数的小水滴就(会汇)成了满满一盆水。
看着这盆水,我想起了一件事:
周总理小时(候后)学习很努力,他的在作文写得又快又好。每次作文,总是在其他同学刚写了一半时,他就早早交了卷,到阅览室看书去了。在一次作文课上,他像往(常长)一样,又早早交了卷子去看书了。同学们忍不住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老师没有回答,从他的书包里拿出一个本子交给同学们看。大家翻开本子,都吃了一惊,本子里每一页都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是他写的读书笔记和摘抄下来的好词好句。同学们看了都赞不绝口地说,周恩来是个会学习的有心人。这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知识在于积累。周恩来做得很好,我希望你们(像向)他那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将来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知识在于积累。”今天的这件事,使我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能有小水滴的这种精神,那我们的知识不()一定会更加丰富了吗?
(1)把文章中括号里用错的字划掉。
(2)给文中的带点词找一个近义词。
赞不绝口 ()语重心长 ()
(3)把第一自然段中“一下子明白了”换一个成语是()。
(4)用成语形容一下“小水滴的精神”(写4个),我们这学期的课文中,具有这样精神的人是、、、。
(5)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填上关联词语,再把它改变成另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6)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阅读积累与运用
(一)师恩难忘(节选)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文中写“我”听课时的表现的词是“ ”和“ ”。
(2)“我”的表现说明田老师的课讲得(填成语) ,从而表明田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3)用“ ”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句中用 比喻 。
(4)师恩难忘。请你用诗句赞美一下老师,或者用一、两句话感谢一下教过你的老师(不少于50字,并写下来。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考题
儿子事业有成,但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一天,父亲给一向(甲)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儿子紧张的情绪(乙)了下来。
“再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儿子的嘴角挂出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倒了右腿上。
“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3人。”
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得速度也在加快。
“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上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亲,关怀的问:“完了吗?”
“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一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一个小站,下去6各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再下一站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
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你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个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露着一股得意。
“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儿子一下子懵了。
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付出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的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懵了()真谛()
(2)选出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
甲处:()A、炫耀 B、夸奖 C、标榜
乙处:()A、松弛 B、松懈 C、懈怠
(3)第4自然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描写和描写,所起的作用是
(4)第11自然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
(5)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
(6)本文是按的顺序叙述的。
(7)从父亲的话中,你能看出父亲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吗?
阅读
可爱的家乡
离学校不远有一座山。星期天,老师带我们到山上去玩。我们站在山顶上,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是一座座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
往南看是广阔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小麦棉花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
往西看,是个美丽的果园。你瞧,山洼里那一片片柿树,红得那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还有那苹果树,满树累累硕果,把树枝压成了弓形。这些大苹果,有深红的、金黄的、翠绿的,品种有红玉、国光、元帅、香蕉、金星等十几种。那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更加逗人喜爱。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往北看,是一条大河。河上架着铁桥。河里有帆船,还有小轮船。
我们的家乡多么美好,多么可爱啊!
(1)作者是站在______观赏家乡景色的。他是按方位顺序观赏的。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点明了观赏的顺序。
(2)给第三自然段未加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3)第四自然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几种景物,其中详写了______和______。
(4)用“______”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情感的句子。
(5)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段意。
(6)写近义词眺望—()宽阔—()
(7)用“-------”画出文章中的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