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已,督安南军饷。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趾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宣德七年,帝改福官南京。明年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留都文臣参机务,自福始。隆用福言,政肃民安。正统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成化初,赠谥忠宣。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节选自《明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编氓籍, 定赋税,氓籍:户籍 |
B.上下帖然帖然:安定的样子 |
C.甄其贤者与共事共事:共同生活 |
D.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参赞:参与辅助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
B.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
C.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
D.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福经历六朝,颇受皇帝器重。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起了留都的文臣参预机务的先河。 |
B.黄福为政有方,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因事制宜,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向父老宣讲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
C.黄福为官清廉,不事家产。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
D.黄福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对被贬到交阯的官员加以拯救和周济,并且和他们共事。而对侍宠欺压百姓的马骐,黄福则多次压制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2)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闻:闻名 |
B.未有知其修者 修:美好的样子 |
C.此小大之辩也 辩:同“辨”,分辨 |
D.定乎内外之分 定:认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名为鲲 自令放为 |
B.奚以知其然也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
C.以五百岁为春 但以刘病日笃 |
D.有鱼焉 置杯焉则胶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而征一国者 | B.故述往事,思来者 |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D.太上不辱先 |
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大志辩”,“小”和“大”是有区别的,但从全文看,“小”和“大”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差异,都“有所待”。 |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对偶,本节其他的句子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有节奏感。 |
C.在表现手法上,注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形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时,学鸠以轻蔑的口吻来责问对方鹏,这种狂妄无知的特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
D.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四种人,宋荣子“犹然笑之,说明他做到了无功无名,已经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沮之。遂手扎移轼汝州,有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宋史·苏轼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以虞水之再至作《师说》以贻之 |
B.于:庶有补于国于其身也 |
C.为:辄为当路者沮之何为其然也 |
D.者:易米以救饥者假舟楫者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苏轼“有德于民”的一组是
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使官吏分堵以守
③锻炼久之不决④积以论事
⑤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⑥遂浚二河以通漕
A.②⑤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黄河决口,徐州城墙将被浸坏,苏轼担心富民出城避水动摇民心,就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B.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又不敢说,苏轼就用诗歌来讽谏,结果被逮捕,关进御史台监狱。
C.苏轼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然后亲自到各街巷治病,救活很多人。
D.长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梦亦同趣(2)始指异之
箕踞而遨(4)外与天际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描写了西山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崕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声。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 川 之 胜 使 其 生 于 通 都 大 邑 则 好 游 者 踵 相 接 也 顾 乃 置 之 于 荒 遐 僻 陋 之 区 美 好 不外 见 而 人 亦无 以 亲 炙 其 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仄:狭窄 |
B.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危:危险 |
C.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薪采:砍柴 |
D.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摈斥:人被赶到很远的地方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三楹之室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
B.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吾其还也 |
C.溪之外翠壁千寻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洞以此三人得名以其无礼于晋 |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微之会于夷陵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B.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 |
C.不拘于时 | D.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夷陵州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陆行二十里,靠近大江的南岸,就是所谓的下牢关,开篇就点出了此次行程的路线和大致方位,用笔简洁洗练。 |
B.第一段对地形的详细描写衬托出众人克服疲劳和艰险,一心寻访美景的执著精神,同时暗示三游洞地处偏远,为后文作者的议论埋下伏笔。 |
C.第二段颇多写声音之处,有石声,有人声,还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这些声音以动衬静,显得三游洞更加神秘幽静,令人沉醉其间。 |
D.三游洞虽然风光秀丽,但地处偏僻、难以攀登,若不是借元白之名,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最后一节,作者由自身推及到众山川,这些山川就如同自己的境遇一样,胸怀凌云志,下笔有千钧,言语中包含着欣喜之情。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 然 山 川 之 胜 使 其 生 于 通 都 大 邑 则 好 游者 踵 相 接 也 顾 乃 置 之 于 荒 遐 僻 陋 之 区 美好 不 外 见 而 人 亦 无 以 亲 炙 其 光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
(2)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