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来自生产中精细的分工,分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则是人们利用市场兴起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科技长期未获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古代市场长期发展缓慢 |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D.专制制度的阻碍 |
《诗经•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其中“千耦其耘”的含义是:千对农人在耕地。下列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耕作现场的是()
A.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 B.使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驶的犁 |
C.使用耕耙耱技术碎土 | D.使用比较粗笨简单的木制、石制工具 |
关于下面三幅漫画的寓意,不正确的说法是()
图 11945年图2 1965年图3 1989年
A.图1:德国被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 |
B.图2:柏林增加大了隔膜,美苏对峙加剧 |
C.图3:民间暗中交往,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
D.三幅漫画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演变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英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
①欧洲走向联合②日本崛起③中国力量增强④不结盟运动兴趣⑤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⑤ |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尼克松说的“他们”指的是()
A.中国和苏联 | B.苏联与东欧 | C.欧共体与日本 | D.不结盟运动 |
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D.中共八大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