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木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长 城 风 光
放假了,爸爸带我去北京八达岭游玩,我( )了长城风光。
来到长城脚下,我们沿着入口的公路顺坡而行,不一会儿便来到长城上。仔细看城墙,足有几十米高,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垛口,站在垛口处可以看清周围的一切。城墙上面很宽很宽。听爸爸讲可以并行八辆马车。城墙如此坚固,真是古代北方的屏障啊!从垛口处俯视长城内的下面,一条小河两旁树木茂盛,到处是竞相开放的野花和丛生的杂草。我抚摸城墙大块大块的青砖,不禁想到:这样高大的山,这样崎岖的路,当时既没有汽车又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把一块块青砖运上来的?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进尾的万里长城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转过身来看长城之外,最醒目的是烽火台。我在书本里常常看到这个古代战争的“报警器”,这次我终于看清了它的面目。只见它高高耸立,呈小山形状,顶是平的。前面是一条通道,左边有个石梯直通上边。虽然经历了无数年代,( )了无数狂风暴雨的侵蚀,入耳整个外形依然可见。陡然间我仿佛看到了烽火熊熊燃起,侵略军铺天盖地而来,无数炎黄子孙奋起反抗!。
站在长城上,望着这一切,我浮想联翩。我想,我作为炎黄子孙,我应该……
(1) 选择填空。
①文中的前后两个括号应分别填写词语( )和( )
A、饱含 B、饱受 C、饱赏 D、饱满
②文中标“ ”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
A、 说明长城修得很长,很壮观。
B、 说明长城是宏伟的。
C、 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③这篇短文的观察顺序是( )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C、从头到尾 D、从尾到头
(2) 请你结合短文的内容,写出被“……”号省略去的话语。
船长的勇气(上)
很多年前,在辛辛那提州,我偶然走进一家书店,看到一个小孩在问老板是否有地理书出售。他,大约十二岁,面目清秀,衣服褴褛(lán lǚ)。
“多极了。”营业员说。
“多少钱一本?”
“一美元,我的小家伙。”
“呀,对不起,我不知道书会这么贵。”
他转过身,向门口走去。脚刚要迈出门槛,忽然又转过身,走了回来;
“我口袋里只有六十二美分。”他说,“先生,我赊(shē)账行吗?过几天我就来还清不足的部分。”
小家伙多么渴望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啊!当营业员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时,他的脸色显得多么沮丧!这失望透了的小家伙,抬起头,苦笑着看了看我,脚步沉重地走出了书店。我跟着走了出来。
“你准备怎么办呢?”我问。
“我到别的地方再去试试,先生。”
“我也去,看看你最后是怎么成功的,你不会介意吧?”
“不会。”他惊奇地回答。
我跟他连续进了四家书店,我们在四处碰了壁。小家伙的脸上布满了失望的阴云。
“你还要试试吗?”我问。
“不错,先生,我要到所有的书店里都去试一试,说不定我会找到一家肯赊账的。”
我们来到了第五家书店。小家伙勇敢地走到书店老板面前,讲明自己的请求。
“你十分需要这本书吗?”我问。
“是的,先生,十分需要。”
“你为什么如此需要呢?”
“学习,先生。我没钱上学。一有空,我就在家自学。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有书,假如我没有,我会落在他们后头的。再说,我父亲是个水手,我想知道他去过的那些地方。”
“你父亲现在还出海吗?”
“他已经死了。”男孩低沉地回答,头也沉重地低下了,眼睛里淌出一串泪珠,“我长大了也要当水手。”
“是吗,孩子?”老板盯着他,惊讶地问。
“嗯,先生,只要我还活着。”
“呃,小家伙,我告诉你我要怎么做。这本新书现在就给你,至于不够的部分,你什么时候来还都行。或者呢,我给你一本旧的,只要五十美分……”
“跟其他书一样,而且不缺页,只是旧了点?”
“对,跟新的一模一样。”
“哦,好极了,这样我还可以剩下十二关分。现在,我倒要庆幸没在别的店里买到这本书了。”
男孩付款时,老板用探询的目光看着我,于是,我把前面所发生的事情一古脑儿全倒了出来。老板在给男孩书的同时,又给了他一支崭新的铅笔,外加一沓(dá)雪白的纸。
“至少,小家伙,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会使你出名的。”老板最后对男孩说。
“谢谢您,先生,您太好了。”
“你叫什么名字,小伙子?”我又问。
“威廉·哈特雷。”
“你还需要什么书吗?”
“当然,越多越好。”他迟疑地说。
我给他两美元,说:“这点钱给你吧。”
只见两行快乐的泪水从他眼睛里簌簌(sù)地流了出来。
“我可以用这钱给妈妈买本书吗?”
“当然可以。”
他的眼泪流得更欢了。他说:“你真好,我得好好谢谢你。我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报答你。”他记下了我的名字。(未完)
1.写出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1)小家伙多么渴望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啊! ( )( )
(2)“至少,小家伙,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会使你出名的。”老板最后对男孩说。 ()
(3)当营业员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时,他的脸色显得多么沮丧! ( )( )
2.回答问题。
小男孩流了两次泪,各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人猖獗(jué)①
雕刻家用粘土塑造了一个人型。姿态塑得很像真人:圆圆的脸,矮胖的身材,浓眉,黑眼,上面盖着一头丝发。这是雕塑家依照了自己的模样而塑造的,不过略小了一些。因此他很怜爱它,把他供②在东窗下。
多年之后,泥人在东窗下感受了日月星辰的灵光,忽然生动,宛如活人。雕塑家惊骇(hài)之余,亦③很喜欢,从此以后,他()多了一个伴侣,况且这伴侣还是他自己所造的。∥
( )泥人是泥土之质,( )却野心勃勃。他占据雕刻家的座位和寝床,夺取雕刻家的茶食和粥饭,几乎想驱逐雕刻家而自做主人。最初,雕刻家像父亲对小孩一般宠爱它,原谅它。一切容忍,不与计较。泥人便以为自己强于真人,有一天竞向雕刻家动起武来,雕刻家逃入浴室,悠然地洗浴。泥人追踵④而至,跳入浴池,两脚先溶,全身即毁。∥
[注释]①《泥人猖獗》这个寓言的作者是丰子恺。猖獗:非常猖狂。 ②供:摆放。 ③亦:也。 ④踵:脚后跟。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非常惊慌害怕。 ( )
(2)紧跟在别人后面追来。 ( )
3.请用“”画出“泥人猖獗”的句子。
4.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把句子补写完整。
(1)雕塑家圆圆的脸,。他个子,身体。(把雕塑家的外貌特点补写清楚)
(2)有一天,泥人竞向雕刻家动起武来,他。(提示:想象一下,泥人会怎么做。可用上“伸出、推翻、砸向”等词语)
5.文章已用“∥”分成两段,请概括第1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氧
稻城是四川省境内的一个小城,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它位于四川西南边缘,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
人们常说:当你感觉到身体的某一器官存在的时候,一定是那个器官出了毛病;而当你感觉氧气存在的时候,一定是缺氧了。在稻城,我两次感受了氧。
我第一次感受到氧是在四川南部海拔4700米的高尔寺山上,这是去稻城的必经之路。停车了,大家下车“方便”。腿一迈下车门,就觉着地有点不平,头发蒙。人缺了氧,脑子先不好使,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蹿。好不容易才爬到一个较隐蔽的地方,卸下了“重负”。回到车上,慢慢地全身发凉,唇发干,不想睁眼,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不行了,得吸氧了。旅伴递过来饼干、巧克力,说吃一点试试,我试着吃了些,果然心也不慌了,气也喘匀了。
第二次感受氧是到了亚丁,在去牛奶海的路上。那天早晨,骑马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洛绒农场。这时的我早已是神疲腿软,在平地上走路都喘气,再爬山、下山来回走上4个小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从海拔4000多米往5000米走,真是步步艰辛,开始我还用在平原上呼吸的方法:闭着嘴,靠鼻子呼吸。可几步下来发现,这个方法在高原上行不通,吸进的气怎么也不够用。于是,我索性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呼吸起来。同行的伙伴一再鼓励我,可这时的我,身体和脑子都麻木了,连鼻涕流出来老长都没感觉。我当时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呼吸、呼吸、再呼吸。不光嘴、鼻这些专职的呼吸器官,连眼睛、皮肤、所有的毛孔都好像只为呼吸而存在。走着喘,停下来还喘。除了山风的呼啸声,我只能听见自己的喘气声。
只剩下最后一个山坡了。当我终于站到山坡上时,尽管当时精神享受能力早已被疲劳驱赶得所剩无几,但迎面而来的一座座雪山和一幅幅奇异的景色还是不断地敲打着我麻木的神经。毕竟我从没有这么近距离面对过雪山——那可不是北京雪后的景山,而是海拔5200米的雪峰!我感到雪山在向我压来,只要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它,那感觉是既惊异又有点恐惧。
这里是亚丁自然保护区捻青贡嘎日松贡布。它由三座雪峰组成。北峰仙乃日意为观世音菩萨,为稻城第一高峰。南峰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东峰夏诺多吉意为金刚菩萨。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雪峰,巍巍壮观。
而最让人感叹的是,晶莹的雪峰并不孤立存在,环绕它的是:宽阔的草场、纵横交错的溪流、五彩斑斓的森林、灌木丛以及在雪线以下的瀑布,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色彩的景观。
我终于看见了!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为日措(牛奶海)。由于它是从雪山上流下的雪水形成的,所以呈现出一种难以形容的蓝色!雨水裹着雪粒打在脸上,混着我的泪水一起流下来,我跑向“海边”。这时,我感到氧又回到了我的身体里。
现在,我又回到了感受不到氧的地方。感受不到的东西似乎便没有那么珍贵——物以稀为贵。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脆——( )害怕——( )
2.作者次感受到了氧,第一次是在 ,第二次是在。
3.根据文章介绍,用自己的话说说高原缺氧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日出
启明星闪着的那块天空红了起来。
天空越来越亮,东方越来越红。刚才还眨着眼的星星,悄悄地溜走了。几块发红的云彩好像镶上了一道金边,飘到一边去了。似乎舞台上序曲已经结束了,精彩的节目即将开始。我们屏住呼吸,等待着,等待着……
“出来啦!出来啦!”“快看,一个亮点!”“啊,就成了月(芽牙)!”“你看它一跳一跳,一晃一晃,像在水中浮动。”
半圆——扁圆——整圆,太阳在我们的欢呼声中,钻出了地平线,钻出了云层。天空、大地突然变了,多么大的太阳啊!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太阳。
“你看它多红,像个大火球!”“不,它透明,应该说像个又大又红的玻璃球。”“你们说的都不好,我说它像个特别大的鸭蛋黄。”“哈哈……”议论声、欢笑声此伏彼起。
再看看我们的大地、山岗像起伏的波浪,田野像碧绿的地毯,那镶嵌在地毯中的一条条银丝是河渠,一面面明镜是水库、湖泊,高大的厂房从茂密的绿丛中探出头来。阳光给这一切上了一层金。公路上出现了奔(弛驰)的汽车,田野里,农民伯伯开始干活了……啊!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早晨。
太阳在升高,金光灿灿。晨风迎面吹来,吹拂着我们的白衬衣、红领巾……我觉得山下的丛林变成了波涛滚滚的海洋,脚下的大山变成了一艘航船,它载着我们一直向前,向前,向着那初升的太阳。
1.圈出文中括号内恰当的字。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在孩子们的眼里,初升的太阳像个,又像,还像 。
(2)大地、山岗像,田野像,那镶嵌在地毯中的一条条银丝是,一面面明镜是,从茂密的绿丛中探出头来。
3.回答问题。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观日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观日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山松
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黄山松,据我所看到的,黄山松有三种特色:
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韧,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韧,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向上生的。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条挂下去。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做“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这株团结松长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生命力( )的姿态
( )的树干( )的枝条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括号里。
(1)(草木)苍翠茂盛。( )
(2)不能想象,不可理解。( )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黄山松有二三种特色:
第一,;
第二,;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