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2004年6月,为推进村务治理,后陈村在海选村委会的基础上,由群众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级监督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同时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了《村务监督制度》和《村务管理制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诸事召开会议征求民意,使得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后陈村的大胆改革,加强了村民自治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走出了一条推进村级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
材料二:信息化、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迅速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时代发展的进程。然而2014年5月美国发布的《2014年全球“大数据”白皮书》强调,“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相应的框架、结构与研究,帮助保护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
材料三: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大大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圆梦中华,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是构成“中国梦”的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1)结合材料一,运用村民自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是如何推进村级治理现代化的。
(2)材料二中白皮书强调的内容对我国政府履行文化职能的借鉴价值
(3)结合材料三,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某校高三(3)班打算开展以“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文化自省】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尽在书中。阅读事关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超五成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李克强总理也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倡导全民阅读”。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倡导全民阅读有何意义?
2014年,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仍在推进中,力求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制度化。但是,对于阅读立法,社会上存在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反对者认为,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两种看法的合理性。

(原创)材料一: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现象是有的。有人摔倒,没有人救助,没人管,就是文化、道德品德的缺失。根源在于思想道德体系没有建立和形成。我们应该把建设思想道德体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全民的社会公德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现在需要被唤起。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我们有雄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基础,只要把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我们的这个自信就会建立起来。
材料二: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也才能唤起创新创造的活力。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于实现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阻碍其建立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需要打破前进中的旧痼新疾,打破各种条条框框,让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驶入更加辽阔的海域,自然会赢得民众的满心期待。这种文化自觉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道路自信,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担当去啃硬骨头,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的作用角度,谈谈树立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发展的状态角度,说明为什么实现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运用辩证法的本质,谈谈对材料二关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的理解。

材料一:


材料二:广东某地发展经济不盲目攀高求快,着力激发市场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律流动,努力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既防止政府的手错装在市场身上,又防止市场的手错装在政府身上。
(1)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依据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地做法的理论依据。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防止“政府的手错装在市场身上和市场的手错装在政府身上”。

(改编)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材料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西部9个省区市和东部5个省。为了实施这一构想,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材料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对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目前我国主要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

行业
产能
产量
利用率
粗钢
10亿吨
7.2亿吨
72%
电解铝
3000万吨
1988万吨
72%
水泥
29.9亿吨
21.8亿吨
73%
平板玻璃
10.4亿标箱
7.1亿标箱
68%
造船
8010万载重吨
6010万载重吨
75%

注:目前普遍的标准是,产能利用率小子75%为严重过剩。我国新兴行业风电设备制造的利用率只有67%,光伏电池为57%、多晶硅只有35%。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材料二: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通过化解产能过剩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4年7月15日《广东省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施方案》正式公示。要求有效化解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展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化解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问题。
(2)运用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化解产能过剩要以市场为主导的依据。
(3)请运用矛盾分析法对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并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为我省化解产能过剩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