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回答问题。
南开大学——( )的免费生
1913年8月,周恩来考入了天津南开学校.南开学校是一所全国闻名的学校,教师水平高,学生学业成绩好.但是南开学校考试难,课业重,学费也很贵.
当时周恩来是跟着伯母过日子,全家靠伯父给人家做工得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家庭十分贫困.周恩来吃穿极其简朴.他常常带一小罐酱当菜吃;学校要求衣着干净、整齐,而周恩来只是一件蓝布长杉,只好晚上洗、白天穿.
周恩来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学习特别勤奋、刻苦.他不仅努力学习好每门功课,成绩总是全班第一,而且课余还读了不少有关中国历史的书,所以作文也写得非常出色.全校考作文,周恩来总是名列前茅.
周恩来品学兼优,全校同学对他十分敬重,老师们也赞叹不一。他那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全体老师的心。老师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要求学校免收周恩来的学费。学校接受了老师们的意见,周恩来成了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
(1)给题目补充完整。
(2)短文通过记叙周恩来 __ _,_ 这两件事。
(3)画出有关周恩来家境贫困的句子。
(4)周恩来成了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3)4两小题,说一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应该思索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呢?把你真实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革命家朱德的散文《母亲的回忆》,你从文中体会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个好劳力,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体会到母亲是:
我们书中第一板块选自摄影家焦波镜头里的爹娘,请试着填空。
在山东淄博市东南山区一个叫天津湾的小村里,住着俺的爹娘。他俩(),共同生活了近()。俺把镜头对准了俺爹俺娘,记录了他俩二十年间的( )真实、()地影印出一个个真情瞬间,编织出两位()老人一段平平常常的故事。
每次我离家时,都不让娘送,娘也()不送。但到了村头,一回头,娘往往就( )身后。“娘,还下地吗?”“去,人活着,( )干啥!”
快乐阅读(4+4+3+5分)
“懒老师”
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可多了,但在我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的却是被我们称之为“懒老师”的罗老师。
别看他“懒”,他可讲究了:一头乌黑的头发,身上一套整洁的西装,脚穿一双普通的皮鞋,擦得铮亮,可精神啦!
同学们为什么称他“懒老师”呢?这还得从他上课说起。在一、二年级时,无论是教a、o、e,还是教识字、写字,他都非常认真,生怕教漏了一点。可是到了三、四年级后,罗老师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让我们越来越不认识了。就拿学习一篇课文来说吧,他总是要我们先自己预习,读课文,查字典,勾画生字、新词等,上课时让我们明确应达到哪些目标,然后让我们自己去读、去想,或分组讨论。而他呢?这组看一下,那组听一听,有时遇到较难的问题,也仅仅提示一下了事。
至于独立阅读课文就更是我们自己的事了。时间长了,“懒老师”的外号自然就叫开了。可
说来也怪,每次考试,我们班的成绩都是年级首位。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着说:“孩子,你们冤枉罗老师了。你们的罗老师其实并不懒,他是一个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好老师,他写的教学论文经常在县级,乃至省、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呢!”听了爸爸的话,我为错怪罗老师而感到脸红,更为有这样一位“懒老师”而高兴自豪!
(1)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请分别写出“人懒地生草”和文中“懒老师”的两个“懒”字的意思。
“人懒地生草”:
“懒老师”:
(2)请分别用“-----”和“~~”画出懒老师”在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教“我们”时的不同做法。
(3)文中“我”心中的疑惑是什么?
(4)你认为“懒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从()和()两个方面介绍了布达拉宫,充分表现了布达拉宫()的价值。
(2)作者选取了()和()两个视角对布达拉宫的建筑外观进行了描写,给人以强烈的震憾。除了建筑外观的描写,作者还从()、()、()、()几个方面对布达拉宫的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使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跃然纸上。
品读短文,完成练习。(6+3+3+2+5分)
爬起来再摔
一个人刚开始练摔跤,他一次次被摔倒在地,教练喊道:“爬起来,再摔!爬起来,再摔!”直到这个人不再轻易的被人摔倒,教练才露出了笑容:“你学会摔跤了,找比你更强的对手摔吧。”
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看到他一次次的摔倒父母只能在一边心疼地看着,因为父母知道,他必须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才能真正学会走路,否则他就得永远靠别人扶着走。
这下我们都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是必须自己做到,必须。摔倒了靠别人扶起来就永远没有自己走路的能力摔倒了索性不起来了就永远趴在地上因为害怕摔跤也害怕走路害怕做事的人一生就被困在了一所一所特殊的监狱中
一切有出息的人,一切生活幸福的人,都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人。而有大出系的人,都是摔倒了能爬起来,而且还有能力有信心去找更强的对手去摔的人。摔倒了会受伤,摔倒了会很痛苦,可经历这种痛苦后得到比痛苦多得多的幸福、快乐和满足。爬起来,再摔!人生还有比这更好的生存方式和得到幸福、成功、辉煌的方法吗?我想过去不会有,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的。
(1)在第三自然段中空白处加标点符号。
(2)你能为第三自然段划线部分写上一个恰当的句子吗?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
(3)请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换个说法,但是意思不能够变。
(4)第三自然段中“这下我都明白了,……”“这”是指
(5)“爬起来,再摔!”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请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