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少失父,独与母居。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采拾以为养。数遇贼,或劫欲将去,革辄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辞气愿款,有足感动人者。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革转客下邳穷贫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必给。
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太守尝备礼召,革以母老不应。及母终,尝寝伏冢庐,服竟,不忍除。郡守遣丞掾释服,因请以为吏。
永平初,举孝廉为郎,补楚太仆。月余,自劾去。楚王英驰遣官属追之,遂不肯还。复使中傅赠送,辞不受。后数应三公命,辄去。
建初初,太尉牟融举贤良方正。再迁司空长史。肃宗甚崇礼之,迁五官中郎将。每朝会,帝常使虎贲扶侍,及进拜,恒目礼焉。时有疾不会,辄太官送醪膳,恩宠有殊。于是京师贵戚卫尉马廖、侍中窦宪慕其行,各奉书致礼,革无所报受。帝闻而益善之。后上书乞骸骨,转拜谏议大夫,赐告归,因谢病称笃。
元和中,天子思革至行,制诏齐相曰:“谏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何如?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国家每惟志士,未尝不及革。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致羊酒,以终厥身。如有不幸,祠以中牢。”由是“巨孝”之称,行于天下。及卒,诏复赐谷千斛。
(节选自《后汉书》)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革负母逃难负:背 |
B.服竟,不忍除除:就职 |
C.时有疾不会会:朝会 |
D.帝闻而益善之善:认为好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或乃指避兵之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行佣以供母家叔以余贫苦 |
C.因请以为吏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百行之冠鹏之徙于南冥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采拾以为养。
译文:
(2)后上书乞骸骨,转拜谏议大夫,赐告归,因谢病称笃。
译文: 第一部分文言文中,表现江革“孝母”品性的具体事件有哪些?请概括作答。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限划6处)
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革转客下邳穷贫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必给。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游:游学 |
B.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纳:上交 |
C.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昏:模糊不清 |
D.夜则闭户,张灯窃读窃:盗窃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 B.③⑤⑥ | C.②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5分)
(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gǔ)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解释句中划线词。(4×2=8分)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 2>.父去里所
<3>.为其老,强忍 <4>.良业为取履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
C.强忍(qiáng,勉强) |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
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 |
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诚心。 |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 |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
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
把下面三个(含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三游洞序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①,微之②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③之郡,与知退④偕行。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⑤,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⑥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⑦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③祗(zhī)命:奉命。之:往。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⑥矧(shěn):况且。⑦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和□□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2分﹚
以下语句中,全都表现“斯境胜绝”的一组是()﹙2分﹚
①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②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③寂寥委置,罕有到者④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⑤怜奇惜别,且叹且言⑥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②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
B.文章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可用险、惊、幻来概括。 |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
D.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叙事简洁,写景生动逼真,写情直抒胸臆。 |
简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本文“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作者借游“三游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节选自《金史》)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彦领兴元尹领:兼任 |
B.中彦徙治北山治:治理 |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竟:最终 |
D.所司皆依违不决决:判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
B.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
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
D.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5 分)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