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又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清朝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20余万人剪掉辫子。……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 |
B.蓄发与剃发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 |
C.当时广东省的反封建斗争最为彻底 |
D.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
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马克思、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 B.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
C.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相同 |
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 | 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 |
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 | 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 |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B.开埠通商促使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B.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
C.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 B.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 D.“主权在民”的观念在不断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