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在学习“19世纪中期法国文学艺术流派”时发现一段残缺不齐的句子:“①主义偏重主观、表现;②主义偏重客观、再现。①主义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②主义偏重向外,向感性世界开掘,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与句中①、②两处文学艺术流派相对应的法国文艺作品分别是
| A.《人间喜剧》、《悲惨世界》 | B.《巴黎圣母院》、《拾穗者》 |
| C.《自由引导人民》、《格尔尼卡》 | D.《苹果车》、《安娜·卡列尼娜》 |
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国营企业改革 |
20世纪50年代,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土地改革 | B.实施三大改造 | C.实施一五计划 | D.组建人民公社 |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推动B、E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B.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D.政府的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社会进步观念是
|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商轻农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在一座城市中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同时并存。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沙市 | B.重庆 | C.苏州 | D.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