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鼎是王权的象征 | B.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驰 |
| C.西周诸侯国强盛 | 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
|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
| C.内阁权力自于皇帝的旨意 |
|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
清人刘绍玢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他的这一主张( )
| A.抨击了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 |
| B.着力倡导任人唯贤的选官原则 |
| C.努力调和郡县与分封制的矛盾 |
| D.寄寓了分权于地方的政治意图 |
宋史专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 A.知州“三岁一易” |
|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
|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
|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定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
| A.中央集权制完善 |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
| 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 D.议会制初步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