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射箭,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打仗、狩猎都少不了这一活动,因而古人将“射”列为“六艺”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就有“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句。操弓射箭,在今人看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项专门技能,但古人却不是这样看的。从古籍记载可知,“射”在古代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这种标准的确定,主要是因为“射”不光是技艺,还是人的德行的体现。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故《礼记•射义》又云:“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认为射法是人的德行所由生,又是人的德行所由见。
高超的射术,原本是勇气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兵器。正是在这样崇尚武力的时代,我们的古人有意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社会走向和平,射礼就此诞生。顾名思义,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它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射礼作为周礼之一,也是古代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讲究谦和、礼让,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引导方式,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
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以较量射中并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光讲究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它违背了“古之道”。《论语•八佾》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射穿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更应当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箭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同时,赋予射箭新的灵魂。
射礼按规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大射,是天子、诸侯举办盛大祭祀活动之前所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诸侯待客宴会时的射礼;乡射,是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用以竞技、选贤等活动。
以乡射礼为例,它的比赛规则,完整地记录在《仪礼•乡射礼》中。这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也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乡射礼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是最后评价一名射手,不仅要看他能否射中靶心,还要看他形体动作是否合适于音乐节奏;此外,还要求礼让为先,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的修养,尊重比赛规则并尊敬对手。在比赛后,负方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有,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记载。其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只有比箭了。开始射箭比赛时,参加竞赛的人先相互作揖,然后登堂比赛,比赛完后再走下堂来喝酒。看来,射箭也是古代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1期 俞水生《射箭与射礼》,有改动)下列关于“射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礼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射法体现人的德行。 |
B.春秋时期崇尚武力,射礼的诞生使弓箭变成了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崇尚武力纷争的混乱的社会走向了和平。 |
C.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引导人们谦和、礼让、自省。 |
D.射礼不仅看重射手是否射中靶子,而且看重射手在此过程中所展示的德行和修养,赋予了射箭新的灵魂。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六艺”之一的“射”在古代不仅是一种重要生存手段,在打仗、狩猎中地位很重要,而且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 |
B.“射”不仅是一项专门技能,而且是人德行的体现,古人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又有严格的比赛规则的乡射来选贤。 |
C.乡射的比赛大都非常激烈,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孔子对这种讲究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 |
D.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的射礼按规格分为四种,其中大射、宾射、燕射都与诸侯举办的活动有关。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礼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引导方式,它引导人们看重比赛过程中展现的良好修养。 |
B.乡射礼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儒家看重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此人们评价射手时不看比赛结果。 |
C.乡射礼要求礼让为先,射手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修养,向胜方行拱手礼并喝下罚酒,以此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 |
D.射箭原是古代打仗、狩猎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射礼产生后,它又成为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谜样的性格
契诃夫
头等客车的单间车房。
一个俊俏的小女人在蒙着深红色丝绒的长沙发上半躺半坐着。她手里使劲攥紧一把贵重的毛边扇子,扇得沙沙地响。她那夹鼻眼镜不时从好看的小鼻子上掉下来。她的胸针在胸口起伏不定,犹如波涛中的帆船。她心情激动。……她对面小长沙发上,坐着一个省政府的特任官。他是新进的青年作家,在本省报纸上发表些取材于上流社会生活而又篇幅不大的小说。
“啊,我了解您!”特任官说,吻一下她手上靠近镯子的地方。“您那敏锐善感的灵魂,正在迷宫里寻找出路。”
“您描写我吧,沃尔杰玛尔!”小女人说,忧郁地微笑。
“我的生活那么丰富,那么错综复杂,那么五光十色。……不过主要的是我身世不幸!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受苦受难的女人。”
“我生在穷苦的文官家庭里。我父亲是个善良的人,头脑聪明,不过……时代和环境的风气啊,……他喝酒,打牌,……受贿。……还有我的母亲。……可是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无非是贫穷,为一小块面包而挣扎,自己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总之,我得为自己打开一条路。……可是我只受过贵族女子中学那种不健全的教育,读过愚蠢的长篇小说,犯过青年人常犯的错误,有过胆怯的初恋。……我期望幸福,而且是什么样的幸福!我渴望做自由人!对了!做自由人,我认为就是我的幸福!”
“美妙的性格!”作家喃喃地说,吻她手上靠近镯子的地方。“我吻的不是您,好女人,而是人类的痛苦!您记得拉斯科尔尼科夫(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男主人公)吗?他就是这样吻的。”
“啊,沃尔杰玛尔!我要赫赫的声名,……要轰轰烈烈,要荣华富贵,就像每个(何必假装谦虚呢?)不平凡的性格那样。我渴望一种不平凡的……不是女人所想望的东西!可是后来,……后来,……我在生活道路上碰到一个阔绰的老将军。……您要了解我,沃尔杰玛尔!要知道这是自我牺牲,这是放弃个人利益,您要了解我!我不能不那样做。我总算使得家里人富裕了,我能出外旅行,干点善事了。……可是我多么痛苦,我觉得将军的拥抱多么难受,多么卑贱庸俗。那种日子,……那种日子可真难熬!可是有一种想法稳住了我的心:反正老头子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总要死掉,那我就可以要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把我自己献给我所爱的人,那就幸福了。”
小女人用力摇扇子。她脸上现出要哭的神情。
“后来老头子死了。……他给我留下一点财产,我自由得像那个鸟一样。现在我总算可以幸福地生活了。……幸福来敲我的窗子。只要推开窗子就可以把它放进来了,可是……不!现在我总算可以把我自己献给我所爱的人,做他的伴侣和助手,为他的理想奋斗,生活幸福,……可以有个归宿了。……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情是多么庸俗,恶劣,愚蠢!一切事情是多么卑鄙,沃尔杰玛尔!我真是不幸,不幸,不幸呀!我的道路上又出现一个障碍!我又感到我的幸福遥远,遥远了!唉,我多么痛苦,要是您知道才好!多么痛苦啊!”
“不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什么东西拦住您的去路呢?”
“又是一个阔绰的老头子。……”
那把断裂的扇子盖住她俊俏的小脸。作家伸出拳头支住他那苦苦思索的脑袋,不住叹气,带着精通心理学的行家气派开始沉思。这时候火车头拉响汽笛,嘘嘘地放气,车窗上的帘子给西下的夕阳照红了。主人公“俊俏的小女人”说“我得为自己打开一条路”,你认为她要为自己打开一条什么样的路?
小说多次写到小女人手中的那把扇子,你认为那把扇子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契诃夫的小说,常通过小人物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请紧扣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随思录
——挤压与化解
韩湘淮
一天的嘈杂与忙碌终于结束了,世间万物似乎都要归于平静,我急切向河畔公园走去。因为,从我工作的高楼上面,分明可以看到她在黑夜中的美丽:一盏盏路灯从下面向上喷射着光芒,打在垂柳身上散发出朵朵幽蓝的晕,倒影随着水流恣意摇摆,似乎可以听到霓虹碰撞的音符。
可是,当我迫不及待地踏入这胜景,眼前的一切却让我惊愕:黑夜丝毫没能阻挡休闲人的雅兴,花坛边、草坪上、怪石旁,站着、坐着、躺着,到处都挤满了前来寻找清幽的人们。无论你走到哪里,耳边都会塞满人们杂乱的欢笑;鼻子里都能嗅到人体散发的气味。你的眼睛都不能再这样平视了!因为任何一个角落都已经被别人占领。你只能仰望天穹,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情愫的释放。
可是,那赫然穿梭在楼宇间的月亮,居然也被挤压得如此残缺,无论你怎么变换角度,都无法让她单独而清净地呆在天宫一隅。拔高了的建筑像是魔掌的手指,贪婪地伸向天空,几乎要把月亮揪下来。在这样的夜里,站在这样的河畔公园,你只能闭上眼睛,回忆小时候在家属院的广场上抬头数星星的样子,才能慢慢得到一点放松。
城市的发展,已经大大挤压了我们的空间,我们的梦。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能够写出那么多清雅婉约的句子,能够创造出唐诗宋词的独绝;而现在的城市一族只会在卡拉OK大喊一通,或者去酒吧喝个烂醉。我们不能仅仅用“浮躁”来贬斥今人。我们的简单,其实是一种压迫下的无奈。我们已经无力释放压力,我们只能妄图用另外一种压力和刺激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减轻原有的压力。于是,摇滚乐和让人窒息的鼓点便成为了城市的流行——那不正是城市呼吸的节奏吗?
于是,在疯狂工作的背后,是更加疯狂的健身热潮,我们有意无意地通过对身体的迫害转移对精神的折磨。此外,玩牌的、买醉的、吸毒的……凡此种种,初衷无不是为了释放压力,而实质呢,就是给自己另外一种压力,让新的压力盖过原有的压力,从而让你淡忘。这也许是人类本能的适应,但是,这样的“适应”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这样的减压方式怕也是走不通的
压力只是被转移了,并不是被化解和消失了。用一种压力去解救另一种压力的做法,最终也只能让你应接不暇、疲惫不堪,甚至有害身心,濒于崩溃的边缘。
想一想古人,想一想后代,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挤压自己?我们不断的挤压又能持续多久?我们不会让自己执着到彻底崩溃才幡然醒悟吧? (原文有删改)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高楼上见到的河畔公园的夜色美景与亲眼见到的公园的拥挤不堪相比,展现了城市中人们拥挤的生活现状。 |
B.河畔公园到处挤满了前来寻找清幽的人们,人们或站或坐或躺,在公园里肆意欢笑,在热闹中找到了各自的乐趣。 |
C.作者把“拔高了的建筑”比喻成魔掌的手指,形象地展现了城市高楼林立的场面,含蓄批评了城市建楼竞相争高的现象。 |
D.文章谈到了城市一族减轻压力的许多做法,诸如唱卡拉OK,喝得烂醉,听摇滚乐等等,同时也指出了这些做法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
E.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联想到城市一族减轻生活压力的种种简单做法,进而呼吁人们探究生活意义,找寻化解压力的真正方法。第四段说“城市的发展,已经大大挤压了我们的空间,我们的梦”,城市对人的挤压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析原文应对压力方法的弊端,并探究化解压力的合理做法。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没有传奇主播克朗凯特的世界
世界不再有他,他却留给世界媒体的良心和新闻的准则,他让隔着日更线的我们知道,当一名新闻主播同时是前线记者的时候,是怀有怎样的勇气和正气。
更多的人把他称作——美国最信任的人。
沃尔特•克朗凯特曾经在采访中对杨澜说过:“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奔波,从二战开始,他就是一位战地记者,那个时候他不过是一位向往第一手新闻资料的愣头小子,枪林弹雨下的坚持让他备受赏识,到了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时,他已经是蜂拥而至的媒体大军中唯一一位首席报道记者。
不久后,沃尔特•克朗凯特加入了CBS电视台,开始自己的主播生涯。在冷战期间常年往返于欧亚大陆和北美之间,给惶惶然的美国人带来抚慰,也给头昏脑热的美国人敲响警钟。作为新闻现场的第一体验者,沃尔特•克朗凯特从来不会对着新闻稿照本宣科,开播前他仍然会骂骂咧咧地修改最后一个他认为不真实的字眼,然后就转身沉稳地坐在摄影机前,播报完毕之后又会急匆匆去赶飞机,准备第二天的新闻内容。
上世纪的美国、甚至全世界的任何重大新闻,几乎没有任何一条被沃尔特•克朗凯特漏掉,对美国人来说,他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声音。由于他的无畏和坚守,美国人民一直希望他能够参选总统,但是克朗凯特总是摇头,他认为从政之后就有可能言不由衷,远离真相,远离他所熟悉的新闻现场,就是远离了他的灵魂。
当年,克朗凯特主持晚间新闻时总是使用这样一句话跟观众告别:事情就是这样(That's the way it is)。为了说出这句话,他用了一生的精力,保证自己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是事情本来的面貌,保证每一个观众都没有被遮蔽和愚弄。
在克朗凯特的努力下,美国的电视新闻曾经一度以公信度著称,在他的影响下,新闻主播即一线记者的模式在美国新闻界盛行,民众已经不能接受有哪个新闻主播只会抑扬顿挫地念读稿件。甚至当每一次政府出现信任危机后,观众们都会守着电视,不看见克朗凯特和他的同事们出现,就不会相信任何一种扑朔迷离的说法。
像一位永远行得正立得端的理想父亲,告诉他的孩子们这个世界的模样,爱和恨的模样,灰色地带的模样,克朗凯特在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过丑闻,从来没有被任何一方势力影响。比较当年在越战中克朗凯特的做法,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新闻界没有哪位记者敢站出来发出这样的声音警醒美国人民,他们都成为了美军的“随军记者”,在权利的框架中与政府声音亦步亦趋。
这是新闻界在克朗凯特去世之后面临的信任危机,传统新闻媒体愈发胆小慎微,网络新闻真假难辨,资讯海洋中已经没有克朗凯特这样一块不挪不移的灯塔指明方向
奥巴马说:“他是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唯一确定的声音。”事情就是这样。他走了,我们重新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选自《成都女报》,有删改)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克朗凯特用自己的勇气和正气,向世界诠释了新闻主播兼一线记者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为世界留下了媒体的良心和新闻的准则。 |
B.作为CBS的主播,克朗凯特垄断了美国重大新闻的播报,对美国人来说,他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声音,因此是他们最信任的人。 |
C.克朗凯特热爱新闻报道,他认为从政后可能远离真相,基于对自己对美国高度的责任心,他始终拒绝参选总统。 |
D.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克朗凯特的职业操守和他对美国新闻界乃至世界媒体的重大意义。 |
E.本文追溯了克朗凯特的职业生涯,通过描述他的播报准则和他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展现了他的传奇魅力。“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克朗凯特怎样追求真相?
请结合克朗凯特的生平,探究新闻人应当拥有的职业操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郭东明:十二年铸就至高荣誉
2009年1月9曰上午,神圣的人民大会堂,掌声响起——郭东明凭借“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从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手中郑重接过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大红证书。这是12年的拼搏、4000多个日夜的坚守铸就的辉煌。
2008年,郭东明教授带领团队,针对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在无任何国内外参考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已获4项专利,成果全部获得应用,解决了我国具有高性能要求的石英陶瓷类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的制造难题,标志着大连理工大学不仅占据了该领域学术前沿,而且成为领跑者。
复杂曲面的精密加工与测量,在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机械工程领域有极广泛的应用之需,天上飞的航空器,地上跑的汽车,水里开的轮船,以及重大工程的成套设备中,无不涉及这一技术。复杂曲面的制造过去常规方法是按图纸的几何尺寸加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复杂曲面的形状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零件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郭东明带领课题组的贾振元老师根据科研实践发现,仅仅依据几何尺寸加工零件,对于性能要求特别高的一类零件。往往无法胜任,通过反复测量修整加工的试凑方法肯定不是最优的,也不尽科学。
要第一个吃螃蟹,需要勇气。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可供参考,一切都要创新。郭东明教授带领贾振元老师和研究生,针对重大装备制造中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投入了全新的基础理论、制造技术和装备的系统研究。他们首先“颠覆”了以往的加工测量办法,提出了直接测量复杂曲面薄壁零件壁厚的新原理,发明了复杂曲面零件几何厚度及外廓形测量仪,攻克了三坐标测量机等无法满足其精密测量要求的“堡垒”。这一闪耀着创新亮点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机械工程界的关注,2001年该成果获得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后,一发不可收。郭东明又带领课题组提出了面向性能补偿的精密修磨理论,建立了由性能误差求解其任一点修磨的反求方法,研究出面向性能的精密修磨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实现了对工件任意区域按要求去除量逐点可控数字化精密修磨加工,200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采用微波透射原理,发明了石英陶瓷复杂曲面薄壁零件物理厚度精密测量方法、技术与设备,实现了整体扫描测量:发明了能甄别出有微裂纹缺陷的复杂曲面石英陶瓷薄壁零件的充气加压强度筛选方法与设备,解决了零件服役过程中因强度缺陷而破碎失效的问题;发明了一种回转式、真空吸附、可控加载、自动定位的硬脆材料薄壁零件与金属环精密粘接方法与技术,实现了陶瓷薄壁零件与金属基体的高精度可靠连接,2007年获得了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这一系列工艺与成套设备的发明和研制,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全部获得应用,解决了我国重大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重大装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
有人说,科学家的人格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它是科学的脊梁。郭东明教授时时用“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作为自勉,诠释了这一真谛。
1999年大连理工大学承担了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CAD工程项目,这个项目涉及到5个院系、多个学科:当时,厂方对老师之间的合作协调比较担心,为把这个项目做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郭东明亲自协调。组织起跨院系由多位知名教授组成的课题组,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郭东明说了一句话:“我只负责组织大家把项目做好,一分钱不要,成果不挂名。”在他的协调下,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项目,得到了厂方的高度评价。最后总结时,大家按技术、管理、协调做出的贡献一致要求郭老师挂名拿钱,他却一口回绝了:“我要说话算数,钱不能要,名不能挂。”结果只做了一回“没名没钱”的负责人。
作为团队负责人,郭东明关心着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他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准一个方向去申请项目,再帮助把关指导。郭东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要互补,在一起共事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要想办法发挥团队每个人的优点,抑制每个人的弱项,小毛病没有必要过分批评。”这种宽广的胸怀,使团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自觉往好了干,一些小毛病也就没有了施展的空间,避免了很多矛盾,团队成员在一起团结和谐,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目标,互相取长补短。
人气儿旺,事业红火。有年轻教师说,郭老师人格中蕴涵的高尚精神就像一束美丽的激光,穿过世俗的尘埃,映出了科学工作者学术道德的挺拔。
(摘自2009年1月14日《科技日报》)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复杂曲面的精密加工与测量,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有极广泛的应用之需,郭东明就是凭借“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摘取了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B.郭东明团队摘取的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起步于2001年发明了复杂曲面零件几何厚度及外廓形测量仪,获得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
C.郭东明的发明对于天上飞的航空器,地上跑的汽车,水里开的轮船,以及重大工程的成套设备的制造,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
D.由大连理工大学不同多位知名教授组成的课题组承担的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CAD工程项目的完成,足以证明郭东明教授是一个不要名不要钱的具有科学脊梁的科学家。 |
E.文章说“郭老师人格中蕴涵的高尚精神就像一束美丽的激光,穿过世俗的尘埃,映出了科学工作者学术道德的挺拔”,具体地体现为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关心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郭东明团队在十二年时间里取得了哪些发明成果。
答:除价格精神外,请探究郭东明团队十二年的时间能铸就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一至高荣誉的最主要原因。
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生命,有一种硬度
邓康延
八十多岁的梅益先生有一次会见来访的俄国专家。
专家说他两次纵览中国,言语中不乏自傲。
噢,噢,梅老先生客气地应着,末了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十次到过贵国。
他们一直谈语言比较,谈风俗礼仪,谈世事变迁。才出校门的中国小翻译一直操着引以自豪的流畅俄语。
梅老从“您好”到“再见”一直用中文。
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者。
一位东北小伙子乘国际列车跑俄国小买卖。他的不少同伴以国內次品货谋取暴利,他坚持出售名牌正品。
别人笑他:讲啥信誉,小买卖还能做百年?
“就是做一天,心里也踏实24小时。”他话锋一转,“哥们儿,你们猜我在俄国最不爱听什么奉承话?一一‘中国人不都是奸商。’”
有一次我乘飞机在贵阳中转时,与一位海外人士聊天。我微笑着问他是不是香港人,他头一昂大声道:“我是日本人!”我半晌无语,然后突然骂了他一句家乡土话,再笑着拍拍他的肩,用国语一字一顿地说:“只要不来中国捣蛋,欢迎。”
我一直感叹一件事,50年前苏联军队拒受一支德军的投降,因为他们绞死了苏联的好儿女卓亚和舒拉。我曾想日本战败时我们也是有理由不接受日本第六师团投降的:人类没有任何一次、任何一次惨案比南京大屠杀更残暴血腥了。那是一支野兽之师。从道义上阱,败而伏爪的野兽也许会驯化;从情感上讲,他们的牙缝里塞满了30万无辜中国百姓的血骨碎肉。令人尤为悲愤的是,至今没有哪一届日本政府作过正式忏悔和道歉。
在日本投降50周年前夕,上海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声震九霄的百架钢琴演奏,咆哮的《黄河》让人心激颤。然而一个微小的细节将我的情绪打乱。我清清楚楚看到首席钢琴是日本雅玛哈牌子一一不是星海牌一一日本钢琴的音色的确很亮。
但,有些声音无关耳朵。正如有些情感理智上难以言说。
1984年我赴四川一座小煤矿搞地质科研,与地测科一位五十多岁的技术员相识。他发稀话少,井下素描图却作得精细漂亮。我去他家做客,看到墙上一幅笔力遒劲的松竹梅,才得悉他曾是美院的高材生。他一生中最大的跟头摔在1957年。
反右时,系书记让大家对一个敢说真话的班干部进行“活靶子”式的教育。众人顿时口诛笔伐.待问到他时,他半晌无语,他的同窗女友更是紧张地不敢看他。最后他像作写实画一样吐了心言。
两个月后,他和那位“活靶子”一起被开除,分送地图的最边缘去改造。女友没去送他。
二十多年后,他被平反,并被分到矿上。昔日的丹青手成了地质素描师。没有人太注意他的河流在哪里和哪里转过大弯。
我问他:若再选择一次,还会说真话吗?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不过当时没说真话的许多同学在文革中还是被说更多假话的人打倒了。
他转而反问我:如果能让他选择一次,何不让上边也重新选择一次。
黑色命运的死结,常常是被一颗颗红润的心缀紧的么?
一位在美国读完硕士的朋友归国一年,历经一些不如意后,准备再渡重洋。
“我还会回来的。”在送别聚会上他不住地对朋友喃喃,因为酒的缘故,他不连贯的语句还夹着一些英语“……我研究了这十多年英美文学了,可看着顺眼的还是咱中文……我可真是喜欢这方块汉字,有些字眼看着就叫人心动,比如苍天、永恒、悠悠……欢乐英雄、碧草白云。”
我相信他一定会回来,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这般生动表述出“碧草白云”。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者梅益先生之所以在会见来访的俄国专家时从“您好”到“再见”一直用中文,是因为他年臻八十,言辞不太流利。 |
B.坚持在俄国出售名牌正品的东北小伙子有别于他的同伴之处就在于他内心里坚守着诚信的准则,这也是作者所要张扬的生命的硬度。 |
C.我对那位日本人说的话“只要不来中国捣蛋,欢迎”表达了作者对“至今没有哪一届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作过正式忏悔与道歉”的愤慨。 |
D.昔日丹青高手的地质素描师从因说真话而导致生活轨迹变化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回避,学会了用反问来保护自己。 |
E.文章虽然没有对生命的硬度作出定义式的诠释,但作者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硬度,说服并教育了读者。作者为什么说“有些声音无关耳朵。正如有些情感理智上难以言说”?
答:请结合文章讲述的故事,探究作者提出的“生命硬度”所呈现的形态。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