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史书记载:某一水利工程修建后,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请回答:
(1)材料中这一水利工程是什么?
(2)材料中这一水利工程是什么时期由谁主持修建的?
(3)材料中所说的“天府”指的是哪个地方?
(4)材料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现在仍发挥着哪些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显示了坚强的决心和勇气,也显示了超强的凝聚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⑴材料中反映了“新皇帝”对地方的管辖实施了哪一制度?
材料二为顺利完成统一大业,皇帝先是派人偷渡过江,烧毁陈朝的储备粮,同时疏通进攻江南的水路。589年,皇帝沿长江分八路全线出兵,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⑵材料中“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请写出完成这次统一的朝代名称。
材料三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相继遭到日本、荷兰的侵略,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广大爱国军民进行了英勇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这些可歌可泣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英雄,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⑶写出材料中抗击荷兰殖民者侵略的民族英雄的名字。
材料四各民族参加抗战的族别之多,人数之众,……均创下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刘宗绪《历史学科学专题讲座》
⑷根据材料概括抗战胜利的原因。
材料五 2012年3月23日 胡锦涛会见吴伯雄时强调:像一家人一样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⑸材料中胡总书记强调两岸是“一家人”,追溯历史,两岸共同尊奉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谁?为实现两岸统一,我国现行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⑹统一是大势所趋,请你谈谈推进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19世纪60年代,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广袤大地上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获胜演说中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让我们坚信我们能够并且即将取得成功。”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怎样“懂得改变”的?这一改变有何作用?
材料二 1861年2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主持国务会议开幕式,他强调说:“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并且一般情况下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2)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简述其历史背景。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中国有人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哪些积极作用?

90年峥嵘岁月,90年光辉历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探究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中共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全国
材料二1945年8月28日,当毛泽东等走下飞机时,山城重庆沸腾了,……举国上下无不对中共真诚谋求和平的行动大加赞赏。民主人士柳亚子称赞毛泽东的行为是“弥天大勇”。
——《中国历史》(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事件的和平解决?材料二中的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历史上的第几次合作?(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次事件的结果是签订了什么重要文件?(2分)
(3)依据材料三,党和政府按照什么伟大构想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领导人是谁?(2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分)
(2)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2分)
(3)材料三辽“与朝延和好年深”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 (1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1分)

中美关系的发展史犹如一面镜子,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百年来国际风云的变幻。在21世纪,中美关系继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将为世界和平、繁荣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材料一: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人教网刊》
材料二: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代表企图把中国代表视为根本不存在。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当时命令美国代表团成员不许同共产党中国的代表团成员握手。 ——回忆录《我的丈夫冀朝铸》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2012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作出了裁决,认定中国输美化学增白剂、镀锌钢丝、钢质车轮存在着倾销和补贴的行为。同一天,美国商务部还对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作出了初裁。在仅仅的24个小时之内,美国就针对中国的产品作出四次反倾销和反补贴裁决,中美贸易摩擦再次升温。     
——《新京报》
材料五:三年前的耶诞节后两天,美国专栏作家邦乔妮( Sara Bongiorni)望着家中节日后的满地狼籍时,忽然发现中国占领了她的家,包含电视、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于是决定展开全家“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计划。……这项计划的执行过程日前成书,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书中,邦乔妮描述她及家人在拒绝中国商品一年中的体验,发现以前一些再简单不过的事,例如买双新鞋、买件生日玩具或修理家具,在没有了中国之后,都变成一种痛苦折磨。
——《中国经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是哪一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美国五十年代的拒绝和中国握手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有何意义?
(4)针对材料四的中美贸易摩擦,你认为中国商务部应该寻找哪一国际机构来进行仲裁?
(5)通过阅读材料四和材料五,你认为中美两国为了更好的发展各自的经济,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