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几个朋友闲谈,谈到了中国文化的根。但是意见实在是相左,我们决定找一个参照系,最后选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我们想用反证法,也就是说要证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不是中国文化的根,并找出一个新的根来。
问题一,究竟什么是文化的根?
《新华字典》关于根的解释是事物的本源,根据,凭依,依据。据说还是佛学名词。是指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如:根器、根力、根门、根源。又查《康熙字典》,说根是木橛子,也说是草的本根,又说是根的词义重指根须。我觉得最靠谱的就是这句话了。换句话说,就是所谓文化的源头,就是一个文化的建立基础。
问题二,究竟什么是文化?
仔细地搜索去,我基本认为我们要讨论的文化,大概是指精神范畴的,应该是被一个社会的人普遍接受的。而这个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叫载体就是文字。《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一说,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那么我们的定义就是所谓的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被文字系统的阐明,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问题三,就是这个“中国”了。
我仔细地研究去,原来中国的定义其实源自于《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四墺既宅,九川涤源,四海会同,九泽既陂,六府孔修。庶土交正,祇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所谓的中邦就是中国啊!
我又查看了历史教科书,在禹(夏朝)实行诸侯国分管体制,各诸侯都以天子为尊,但是各领封地,天子也自领一块封地。这个封地就叫中央之国。其他诸侯国围绕着中央之国。这个中央联邦共和国,简称为中国。
到这里,似乎我们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也就是我们有了一个答案定义:所谓中国文化的根,就是指从有中央联邦共和国以来,直到今天,在这个范围内形成的社会,有文字系统阐明,并被大家作为规范我们这个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如此说来,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原来真的并不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根!
那么,中国文化的根究竟在那里,是单一的吗?我们再想一想吧!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一个社会被文字系统的阐明,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B.是指存在于精神范畴的,被社会的人们普遍接受, 以文字为表现形式或载体。
C.在今天的社会下有文字系统阐明,规范我们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D.指考古学上的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中国文化的本源,指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被证实源自佛学。
B.根的词义重指根须。换句话说,就是所谓指文化的源头,就是一个文化的建立基础。
C.出自“九州攸同,四墺既宅,九川涤源,四海会同,九泽既陂,六府孔修“的文化。
D.是“中央联邦”这个范围内至今有文字系统阐明,规范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距今不过2500年左右。应处于我们中国文化传承的中间阶段。
B.若我们不承认春秋战国之前的历史有文化,那这之前的社会也没有文明。
C.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化理论观点是从国外泊来的,跟所谓中国文化之根没有直接关系。
D.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主要理论体系是儒学,它是应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 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8 月 22 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 了120 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可谓是“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内外公认。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 将其译成英文。“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 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 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 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 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他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 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到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
(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

(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

(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泥桶中的信
[日本]叶山嘉树
松户与三是个倒水泥桶的。外表虽然不很明显,但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水泥的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其间虽有两度休息: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他的鼻子似乎像石膏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是什么?”他觉得很奇怪,但已无暇顾及这种东西。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水泥倒光了。
“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
“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
他想,不久又要倒光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搅拌器旋即开始空转,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他先用引水到搅拌器的橡皮管冲洗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想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水泛起白沫而鸣。
“嘿!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真浑蛋!怎么还能喝酒呢!”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了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裹的纸片。上面这样写着:
——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和着机器的轰鸣声而被粉碎了,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第二天,我写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哪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我如何送他呢?他已葬到东边,也葬到西边;葬在远方,也葬在近处。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再见。
松户与三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他怒吼。
“喝醉乱来怎么行!孩子怎么办?”妻子说。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
(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松户与三在工作中拾到的一封信,讲述了一个工人掉进水泥厂碎石机里被碾碎、又在转窑里被烧成水泥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劳动人民的血泪图。
B.文章虽短,却能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日本劳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悲哀和无奈,读后令人唏嘘。
C.小说中人物松户与三发现盒子后马上想到“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表现了他因生活贫困而产生的自私贪婪、妄想不劳而获的心理。
D.小说用大量篇幅记述了信件的具体内容,女工详细叙说了爱人死亡的全部经过,口吻平静,说明女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悲惨的遭遇面前因为无能为力而内心早已麻木。

E.松户与三读完信后“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说明信在他心里并没有产生影响,依旧厌恶自己成群的孩子。
(2)小说围绕松户与三讲述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松户与三的形象。

(4)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人性在工业社会里已经被异化”的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 何等悲!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斜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
——光明网专访汪峰
(一)
记者:今天上午我采访旭日阳刚时得知,他们昨天晚上去排练央视元宵节晚会节目,没唱你的歌,而翻唱一首别人的老歌,你对此有何感想?
汪峰:他们这样做挺好。当然这不是最好的,最理想状态是他们有自己的歌,这对他们长久发展有好处。
记者:我看到,社会上支持你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汪峰:这次,老百姓和所有的官方媒体都站在了道理和情理这方,不能光说是站在我这边。我在这件事情上的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这件事,推动对版权保护细则进行修订,那就最好了。当我们词曲作者的权益得到很好保护和等值回报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强的前进动力,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记者:也就是说,你不光是为了自己维权?
汪峰:那当然。很多老百姓不这么看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们的版权保护意识太弱了。你如果有名气,他会说你已经是名星了,怎么还这样?如果是不出名的人维权,他会说,人家翻唱是看得起你。
记者:这是权利,和出不出名没有关系。
汪峰:对的。所以一有纠纷,很多人认为是为了炒作,为一个“钱”字。实际上他们不明白对创作者版权的尊重、对创作者意愿的尊重是最重要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把它抱出去到处赚钱呢?如果大家都对这点有认识的话,文化娱乐业的产值或许会比现在大很多倍。
(二)
记者:对一些草根音乐爱好者,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汪峰:我想说的是:是不是草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坚定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去努力的话,拥有自己的作品才是一个音乐人最根本的成功和自豪。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创作的能力,没有创作力不代表你就不能拥有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请别人写,你是首唱,它就是你的作品。靠翻唱,不管如何成功,毕竟始终是翻唱。不属于个人的荣誉和成绩不会长久。所有正在奋斗的有音乐梦想的人,不要受到社会上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当贫困的生活突然和你告别,很多名利向你招手的时候,任何人都难以抵御这种诱惑。但一定要记住,别人给你的所有光环和赞美,永远不是你自己的,别人可以随时拿走。而当你从内心可以产生更巨大的能量给那些曾经喜欢你的人,让大家记住你的时候,头上有没有光环和赞美就没那么重要了。
(三)
记者:其实创作一首优秀的歌曲挺不容易的。
汪峰:有人认为音乐人很容易就把歌写出来,运气再好点,可能很快就火了。其实真正能深入人心、打动人的作品是很不容易创作出来的,因此,创作者应该得到该得到的正当回报,但现在国内全体创作者,就版税来说,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得到。
记者:创作《春天里》,您花了多长时间?
汪峰:我是用了一个星期完成的。歌词写了三四稿,作曲用了两个小时,但构思用了很长时间。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可谓衣食无忧,是什么因素让你写出这样一首饱含草根情结的歌曲?
汪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有很多人说是旭日阳刚唱出了《春天里》的韵味,我对这些言论基本不作评价。这首歌刚出来的时候,对圈内外人的震动,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两年之后,旭日阳刚才找出这首歌来唱。很多人认为,以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很难会去写这样的题材。其实这类题材在我的生命中是最重要的,收录《春天里》歌曲的这张专辑非常明确地指向更普遍的大众。
记者:能穿透人的灵魂,让人产生共鸣,这才是你音乐的魅力所在。
汪峰:有阅历的朋友分析《春天里》后给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首貌似极其简单,但却有着非常复杂情感的歌曲。里面有愤怒,有对往事回忆的忧伤,也有对目前现状的迷惘。有挣扎,也有更多对未来的梦想,无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应该说这就是时代的特征。真正的好歌有一个特征,它是适用于所有阶层的。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访谈三个部分的内容要点。
通过这篇访谈,可以看出汪峰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从全文看,记者对汪峰的专访为什么从采访旭日阳刚说起呢?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铁 匠 铺
李登建
①一如上回,铁匠炉仍支在于家东山墙下。
②还是那三个人,六十来岁的老头,是掌钳的师傅,上锅腰,脸、额头上一层黑麻点儿——长年累月火星儿往上迸所致;儿子,一个少言寡语,只会哼哧哼哧抡大锤的铁塔汉子,人们都叫他大憨;女儿枣花,她管拉风箱。
③这是个铁匠世家,祖祖辈辈打铁为生。在“割尾巴”的年代,因穷得发红发紫,被准许串乡“为人民服务”。
④成熟庄稼的香味在田野里弥漫,大团大团地涌向村庄,村子里骚动起来,不要说壮劳力们脉管鼓胀,渴望拼杀一场,就连那些平常不下地的老人也坐不住,开始做着收割的准备。
⑤这翻滚、飘散的香味同样撩拨着铁匠炉的火苗儿,它一蹿一蹿,一蹿多高。很快,埋在炭火里的铁烧得通红,老铁匠持一把长钳夹到铁砧上,小锤刚发出“当”的一声,大憨的大锤就应声砸下来,四溅的火花迸出老远,吓得周围的人慌忙跳开。老铁匠的小锤叫响锤,他敲哪里大锤砸哪里。小锤叮叮当当,大锤铿铿锵锵,一阵天衣无缝的合奏,一件器具打成了。然后浸入水中淬火,“咝”的一声,算是画上句号。老铁匠的嘴角出现了一丝笑纹。完成一件作品时,他脸上的表情就是这样。
⑥炉火不息,铁锤就不停地敲,这是他的命。老铁匠除了到风口擦擦烂红的眼,弓着腰使劲咳嗽,一上午不歇歇手。他干活时一句话不说,只任手里的响锤叮叮当当,全身心陶醉在这支锤乐中。有时候,一旁的人听着这支锤乐,看着那钢铁的舞蹈,出了神,两手发痒,也想过来敲打敲打,那肯定没门,就是大憨这时也不能摸他的响锤。他对儿子说,你要当一个好铁匠,就得先老老实实地抡大锤,别看打铁是力气活,里面有学问哩。马虎不得,马虎不得,祖传的手艺不能断在你手里哩!
⑦饭后,炭火噼噼叭叭捅开,老铁匠、大憨往手心吐口唾沫,攥紧了锤把。村人出工前也都聚向这里来围观,有围观的打得才有劲。
⑧老铁匠稳稳地站在铁砧前,沉默不语,眼皮也不抬一抬,好像根本没看见周围的人,眼里只有炉里的铁。少顷,烧得发了白的铁块被老铁匠迅疾敏捷而又从容不迫地夹上铁砧。几乎与他那“定音锤”响起的同时,飞来了大憨的大榔头。大憨耍的是那种“满月锤”,甩开膀子,“嗖嗖”生风地抡圆,抡出了花,却又砸得那么准。随着锻打,老铁匠不断移动、翻转铁块,每翻一遍都变换一种形状,像揉面一样,紧揉慢揉,越揉越劲道。眼看揉成团了,却又拉成了条儿,或者把砸扁了的板儿,折叠为四四方方的“盒子”,随心所欲,叫人惊讶那坚硬无比的铁在他们手里竟是这般柔软。老铁匠的响锤往砧侧一敲,大憨改成弓步半锤,锤只举至肩头,但节奏加快了,锤点密实了。老铁匠的响锤又作出示意,大憨最后用上了点锤,锤距砧子顶多半尺,锤落如雨,这样砸出的铁器表面平整、光滑得像用手抚过。铁匠们尽情地展演着自己的绝技,所有环节都在众人眼皮底下完成,他们不怕别人偷了艺去。
⑨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
⑩大人们看一会儿,心满意足、啧啧赞叹着下地干活去了,小孩子们却还围着铁匠铺不散,铁匠来打铁这一天是他们的节日。
(选自《散文·海外版》双月刊,2012年第6期,有删节)
第⑥自然段集中叙写了老铁匠这个人物形象。仔细阅读后,请作简要分析。
第⑧自然段画线内容十分精彩地描写了打铁的情景,请简要说说其表现特色。
“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一句中“最快活”三字的丰富含义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美散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