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
《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
A.社会制度对立和意识形态分歧 | B.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峙 |
C.北约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 D.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 |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
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 B.推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 |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 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
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
A.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 | B.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 |
C.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 D.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
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
C.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 D.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
2013年10月,印尼巴厘岛“习萧会”表明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如何“对国家尚未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已经是两岸无法回避,必须慎重解决,但是应积极面对的课题。“习萧会”信息与下图信息一致的是()
A.两岸应结束敌对和敌视,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统一 |
B.经济合作渐行渐远,武装斗争是最后的手段 |
C.两岸都意识到既要发展经济合作,又要做好斗争准备 |
D.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流,中共承诺对台放弃使用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