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①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②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
③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④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⑤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颗玉兰树还会开花。 |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
E.文章以“一颗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颗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自然在表面上似乎与人生相反,在本质上却正与人生相成。人若不接近自然,就难于真正了解人生。通常一般人总以为只要在社会上多酬酢,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就可以了解人生。我常说:要想真正了解人生,必须“深入无人之境”。所谓“无人之境”,是很可以耐人寻味的境界,其含义之一,应是自然。苏轼的名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指出要了解一物,便须超出那物。世俗一般人成天在人群中忙来忙去,反而不能认识人生的真面目。所以我们这里讨论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主旨虽在教人回到自然,但也未尝不是归根于认识人生。自然与人生间这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稍微了解辩证法原则的人,想来不难领悟。
②自然和物质不同,物质普遍系指科学上的概念,如像原子电子而言。人类回到自然,当然不是回到原子电子。物质有时是指物质文明,如像战争的武器、交通工具、工商业的货品,这也不是自然。它们是自然的征服,不是自然的本身。还有讲唯物史观的人,虽然注重物质,其实主要的是注重社会经济,这个意义的物质,和自然意义有所不同。
③所谓人类回到自然的自然,是指具体的、有机的、美化的、神圣的外界而言,这个意义的自然,可以发人兴会、欣人耳目、启人心智、慰人灵魂,是与人类精神相通的。这是有灵魂的自然。人生需要自然来作育,人生需要自然供给力量。自然是人生的“净化教育”。自然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④人类对于自然感觉有这样伟大的意义,乃是近代精神的特征。崇拜自然,回到自然,认自然是神圣,皆是代表近代精神的看法,对传统的精神,多少有些革命的意味。因为中古时代的人受神学观念的支配,仰望天国,悬想来世,反对世界,蔑视自然,同时受礼教法律的束缚,颇有矫揉造作,违反人性,不近人情的趋势。所以回到自然的运动,也就是一种摆脱传统的宗教和礼法的拘束,促人性自然发展的运动,在人的精神上颇有解放革新的力量。
⑤接近自然,对于人类的身心,有许多的好处。这一些好处可以包括在两个德文字(Enquickung和Starkung)里边。前一个字包含有使人新鲜、活泼,加强活动,恢复健康等意思。因此接近自然可以治疗文明社会里好些的病态。如像自杀、疯狂、虚伪、狡诈,在常常接近自然的农夫、农妇、渔人、樵子,就不会多有。后一个字包含有使人强健、壮旺,增加生命力量等意思。这一种效果,也只有在接近自然中才能找寻得到。就语言来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矫揉造作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外交辞令、交际的工具,每每言不由衷,是在文明社会里,摆绅士架子的装饰品,根本是没有力量的语言。另外一种语言,是发乎本心,出乎真情,基于机体的真实需要而产生的语言,虽出言未必雅驯,但坦白率真,特别有支配行为和感动他人的力量。就一个民族来说,假如一个民族,还能够保持朴厚的天真,便是有元气、有精神、有生命力的民族。反之,假如一个民族,已经丧失掉纯朴的天真,只有虚伪的形式,没有诚朴的素质,专门注意仪式礼节方面的繁文缛节,这种民族,表面上也许文明,实际上就是生命力枯竭的民族。为本文拟一个题目,最贴切的一项是()
A.自然的力量 | B.人类应回到怎样的自然 |
C.自然与人生 | D.保持朴厚的天真 |
根据文章,下列事例不能印证“人生需要自然供给力量”的一项是()
A.苏轼面对赤壁表达人生的见解 |
B.梭罗在瓦尔登湖剖析自己的精神世界 |
C.《水浒传》中林冲雪夜走投无路上梁山 |
D.王羲之置身兰亭抒发人生感慨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能真正接近自然,就能顺利地了解人生、认识人生。 |
B.物质系指科学概念,不能与自然混同,但两者之间又有交叉的关系。 |
C.崇拜自然,回到自然,是不同于传统精神的观念,体现的是自然辩证法的原则。 |
D.如果一个民族要有生命力,就要去除繁文缛节,保持朴厚的天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远 和 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那时候,长长的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然后又平稳地起步前进,但是它的速度还没有开足时那么惊人。在机车有力的掣动下,眼看它不慌不忙地从容驶去,沉重的车厢压在铁轨上,发出低沉和谐的隆隆声,然后消失在弯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草原的边缘上,每隔一定间距,汽笛吼叫,喷出一圈圈浓烟,可以感觉到列车行驶的痕迹。最后,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剩那车轮的坚实的轧轧声,在午后的寂静中悄然隐去。
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他那可敬的工作,仿佛风刀霜剑,在他脸上刻下了皱纹。现在,他虽已年老,但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了忠诚、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并获得了司机们应有的高尚和智慧。
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做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晦明,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现在,房屋渐渐变成小镇外疏疏落落的村舍,大街也渐渐冷落,变成一条乡村的小路——两个妇女就住在其中一所村舍里。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远处闪光的铁轨。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的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小说的题目含义丰富,包含哪几层意思?
小说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
从小镇出来时,“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火年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告诉读者,为什么那对母女每天向司机招手,而又对他的到来显出“困惑不解的敌意和深沉的、畏怯的拘谨”。那么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睡眠的重要性
纪舟
①为何我们需要睡眠,为什么睡眠这么重要?这个问题已经困扰科学家几个世纪了,但最后的答案依然没人能确定。有人说睡眠可以给我们一个休息的机会,白天所消耗的体力在晚上能够恢复,但事实是经过足足8小时的睡眠所省下的能量仅有209千焦,居然只和一片吐司差不多!
②我们之所以需要睡眠,是因为它能够维持我们正常的认知能力,比如演说、记忆力、创造力及灵活的思维等等。换句话说,睡眠对于我们的脑部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③当你缺乏睡眠,语言、记忆、整合能力及时间观念都会被严重影响,甚至是停摆。事实上,当你持续清醒17小时以上后,你的表现能力将会下降到等同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5%,相当于喝下两杯红酒。
④睡眠遭到剥夺也会影响到身体机能以及情绪健康。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会造成白天非常想睡,也与高血压以及心理压力有关。也有研究报告表示,失眠会导致肥胖,这是因为体内掌控食欲和体重的化学元素与激素,一般是在睡眠期间释出的。
⑤当我们因睡觉闭上眼睛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的睡眠时间每90分钟至110分钟为一循环,而睡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是——快速动眼期和非快速动眼期。非快速动眼期又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阶段一,浅睡眠。在第一阶段,我们呈现半睡半醒的状态,肌肉会开始放松,有时可能会有轻微的抽筋现象,在这个阶段很容易被唤醒。阶段二,真实睡眠。在开始浅睡眠的10分钟内,我们就会进入第二阶段——20分钟左右的真实睡眠。你的呼吸及心跳的速率会慢慢下降,这个阶段是人类睡眠最大的部分。在睡眠的第三阶段,大脑会开始产生所谓的“delat电波”。这是一种庞大(振幅很高)又缓慢(频率很低)的电波,呼吸和心跳在这里已经处于最慢的状态。到了第四阶段,我们的呼吸开始变得规律,伴随着有限的肌肉运动,若在这个阶段突然被叫醒,我们会无法及时调适,醒来之后的几分钟会觉得神情恍惚而且无力。
⑥快速动眼期通常发生在我们睡着后70至90分钟,而在一个晚上大约会有时轮至上轮的快速动眼期。
⑦其实大脑在晚上的活动非常剧烈,甚至比我们醒着的时候更加活跃,大多数的梦也是在快速动眼期产生的。我们的眼睛不停地转动,呼吸速率和血压开始上升,然而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瘫痪”的——这或许是大自然用来防止我们将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的方式。
⑧那么多少睡眠才足够呢?其实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通常是因人而异。根据英国BBC网站的统计,我们的睡眠时间介于5小时至少11小时之间,平均是7、75小时。来自英国罗浮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的吉姆说:“我们需要的睡眠时间,就是让我们白天不觉得困就好。”下列对“非快速动眼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非快速动眼期,是我们睡眠的两种类型之一。另一种睡眠类型是快速动眼期。 |
B.非快速动眼期的第一阶段,浅睡眠,我们呈现半睡半醒的状态,因肌肉开始放松,有时可能会有轻微的抽筋现象。 |
C.“非快速动眼期”的第三个阶段大脑会产生庞大而缓慢的电波,大概入睡后30分钟左右开始进入。 |
D.“非快速动眼期”中如果我们的呼吸开始变得规律并伴随着有限的肌肉运动就说明是深睡眠状态。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睡眠可以使我们白天所消耗的体力在一个晚上的休息后得以恢复。这个观点太不可靠。 |
B.当你持续无睡眠17小时以上时,你的血液酒精浓度就会下降到0、05%,相当于喝下两杯红酒。 |
C.长期失眠会导致肥胖,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在睡眠期间体内才能释放出掌控食欲和体重的化学元素与激素。 |
D.睡眠状态中我们不会把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那时我们的机体处于高度松弛状态。 |
为什么睡眠这么重要,文章对此作出了怎样的回答?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浮士德小插曲
秦牧
当报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毁,那千万人凭吊的小住宅变成一堆瓦砾,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时,一个曾在德国留学的朋友惘然地告诉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士德》的美丽悲哀的故事。
他十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异常精美的十帧插图,这本书许多名人曾经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字。
显然的,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以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几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
忽然,拍卖员把铃一摇,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本着地主之谊,让给他罢!”那些竞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个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
回国后不久战争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树。
这位朋友叙述这段故事,不胜感慨的神情和声调,使我想起他大概将终生不忘歌德的《浮士德》,那本书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书的精神已经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新的德国能够更重视歌德的遗泽,一如新俄时代印着更多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样,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白骨销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秦始皇焚书,尼罗皇杀教徒,亚历山大城的火,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精神为之真正中断死亡!这种精神离开简帛、芦叶卷、蜡板、纸张,躲藏在人们的脑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阶层的人辗转传达,机会一来,又体现于简帛、芦叶卷、纸张中,想到这一层,我真要发狂地想到我们现在的一箪之食、一瓢之饮,里面就有古贤哲们当年身体中的一滴泪水、一粒元素细胞,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过无数古人的感染……想起这一层,我们真是喜悦而又颤栗。“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毁了歌德的故居,东方的法西斯铲平了鲁迅坟头的碑碣,行为如出一辙;但可断言,坟里的人如果有知,决不为自己悲,坟里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种冷笑一定充满了坚决与轻蔑。
(选自《秦牧杂文》)第一自然段画线句中的“美丽悲哀”如何理解?
从全文看,作者详细叙述《浮士德》一书拍卖的经过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文章题为《浮士德小插曲》,别有深意,请从字面和深层两方面分析这个标题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你有带团队和领导的能力吗
①一切从关怀开始,关怀是指你必须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事情感兴趣。很多领导者都太过追求绩效,以至于他们没有把人放在优先的位置。如果你喜欢人的话,这会对你有帮助。如果你不喜欢与人接近,那么这必须是你将要跨出的第一步。去看看每一个人的价值,站在别人的立场看事情,找出喜欢他们的理由。人们总是会向能够提升他们的人靠近,而远离贬低他们的人。
②让他们感受到你关心他们就是一件好事。但是你如果没有花时间去了解他们,跟他们建立私交,你就会成为一个孤独的领导人。花时间跟你公司的伙伴聊聊,听听他们的故事,试着了解他们最好的专长,学看欣赏他们的差异性,问问他们关于工作上的意见。如果可以的话,就尽量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看事情。
③我们通常只欣赏跟我们投缘的人,这是自然的。但如果我们只欣赏跟我们类似的人,我们就会错失太多的东西。我们应该努力地去看别人特珠的经验跟技巧,并且跟他们学习。如果你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你的员工,欣赏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更愿意尊重及服从你的领导。
④很少有领导者愿意为身旁的人加分。尤其这并不是他的义务,而且没有任何直接的利益。当你愿意放下手边的工作,来为你的伙伴付出时,他们可以感受到你是真心、无保留地希望他们可以成功。
⑤回想在你生命中的所有老师,哪些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在那么多的老师当中你特别喜欢他们?你和大部分人一样,你之所以会尊敬他们是因为他们肯定你,并且让你对自己有信心。肯定的话语可以造就一个人。所以,一但你肯定人,表示你借由他们所做的事情来让他们更有信心。如果你经常这么做的话,那么成功的信念会高过他们对自己的怀疑。如果你要影响你的伙伴,就要成为他们最好的拉拉队长,赞扬他们的优点,表扬他们的成就。对你的主管说一些关于他们的正面事情,把握每个机会,真诚地夸奖他们。
⑥在谈论过之前的五个步骤后,现在你终于准备好领导你的伙伴。到目前为止,你所做的已经让你建立起跟他们的关系,让你得到信誉,并且展现出你的动机是良好的。有些领导人可以很快完成这些步骤,而有些人可能就需要多一点时间。你拥有天生领袖的特质越多,你就可以越快做到。但影响他人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你的最终目的只是希望别人能听你的,或照你的话做事,未免有些浅陋。
⑦我知道你有带领他人的渴望,否则你不会看到这里。但是,我不清楚你是否仔细想过你为什么要领导。我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要在两个重要的动机上取得平衡:第一个是达成他们的愿景。所有的领导者在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个梦,一个希望都能实现的愿景。有些人的愿景是适中的,而有些人则是远大的。第二个动机是,希望看到别人成功。伟大的领导者不会利用人来赢得成功,他们会带领团队一起走向成功。如果那是你真正的动机,你就会成为别人想要追随的领导者。
⑧只要你能够按持续做好每一步,你就能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转自“新浪博客”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促使你能成为卓越领导人”的一项是()
A.对人感兴趣,学会关怀别人。 |
B.对人要尊重,学会欣赏别人。 |
C.努力进取,拥有更多领袖特质。 |
D.动机纯粹,带领团队一起成功。 |
下列对第⑤段内容的相关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之所以某个老师让你喜欢和尊敬,是因为他们曾经肯定过你。 |
B.多数人在获得别人的肯定以后,做事情会让自己变得更有信心。 |
C.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别人有成就的时候,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
D.做事成功的信念,是要在别人的肯定和赞美中获得并得以保持。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孤独的领导者,就应该尽量站在被领导者的立场来看事情。 |
B.当你的伙伴获得成功的时候,你就应该放下手边的工作,衷心为他们鼓掌祝贺。 |
C.如果只希望别人对你言听计从,唯你马首是瞻,你还算不上真正成功的领导者。 |
D.当你成为别人想要追随的领导者的时候,表明你已经帮助别人实现了他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