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县城小书店
韩浩月
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11)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选自《作文通讯锦瑟》2013年第2期,有删改)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县城的前一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十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⑦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把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分别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①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②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③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④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主张年轻人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但是要防止把自己完全交给机会和压力去支配,以至迷失回家的路途。 |
B.“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两种状态都是没有守住自己的心灵,都处于一种心灵迷失的状态。 |
C.“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指的是要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
D.作者认为,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他在这世界上就一定会有牢不可破的家园。 |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第②段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表现的主题。(4分)
请你对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句子的表达效果加以品析。
(1)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2)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4分)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母)爱的感受。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4分)
《番鬼托梁》
1898年法帝国主义入侵湛江,湛江人民义愤填膺,高举反帝旗帜,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历时20个月的抗法斗争,震惊中外。为了表达对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视,发泄心中的愤怒,湛江的建筑工匠,别出心裁,把民间习惯镇压于房梁之下的妖魔木俑,改为法国侵略者,把反帝爱国的情怀,寄寓于建筑物中,人们称之“番鬼托梁”(地方人习惯把外国人称“番鬼”)。“番鬼托梁”在湛江的一些庙宇、祠堂、会馆很普遍。据调查,遂溪杨柑的郑氏祠堂,麻章的武帝庙、天后宫,太平东岸村的三帝庙,下岗南村的靖海宫,北家村的雷祖庙,坡头的关帝庙,官渡的文武庙,麻斜的侯王庙,赤坎的高州会馆,都有此类建筑。其中坡头关帝庙的一具“番鬼托梁”彩色木雕,珍藏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近代战争馆,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番鬼托梁”是以法国侵略者官兵的形象,通过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工雕刻成木俑垫置梁架上作托梁,设置在门檐、正梁或正梁前后梁间。木雕的“番鬼”,一般高45公分,两个一对,面对面,分别蹲在梁的两头,姿势各种各样。身系红带的法国国防军(俗称红带兵)单膝跪,一手撑地,肩膀抬梁架,另一手撑高帽;身系蓝带的法国警备部队(蓝带兵)则一腿跪,另一腿盘曲,一手托梁,一手扶梁。表情有哭笑不得的、丑态百出的、愁眉苦脸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外,还有法国在湛江的雇佣军越南兵托梁木俑。用“番鬼托梁”寓意侵略者被木梁压住,永世不得翻身,以灭其威风。民众观之、无不拍手称快。当年,法国殖民当局,也偶尔看到这些木俑,心里很不是滋味,唯有装聋作哑,无可奈何。
“番鬼托梁”是雷州半岛特有的木雕珍品,它反映湛江人民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无限的爱国热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具有很高的地方历史研究价值。可惜在“文革”时作破“四旧”被废毁了不少,一些幸存的“番鬼托梁”木雕今已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村民也懂得这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尽管如此,仍需切实保护好现存的“番鬼托梁”木雕,不能再让这特有深远意义的艺术珍品受到破坏。文章分别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番鬼托梁”?请简要概括。
试根据文章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番鬼托梁”。(不超过50字)
请从表达方式或语言运用的角度对第二段的表达效果(特点)作简要分析。
十九世纪末“番鬼托梁”在雷州半岛普遍出现说明了什么?今天还要保护好这些木雕有什么现实意义?
(1)
(2)
父爱陷阱
郑成南
⑴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⑵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⑶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⑷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⑸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⑹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⑺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⑻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⑼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⑽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⑾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⑿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⒀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⒁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⒂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⒃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⒄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
“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
请从前文找出两处与⒂段画线句子相照的伏笔。
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紫荆耀港城》
①正是早春时节,放眼港城,那满眼的紫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风姿绰约。这种繁茂的花树,树干高耸,树冠如盖,红花绿叶交相辉映,就像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
②紫荆,是豆科,属落叶乔木,引种庭院栽培以后,通常呈灌木状,高3-10米。紫荆花的叶子是椭圆形的,那分明的脉络勾勒出绿的轮廓,叶片有的向外翘,有的向内弯,有的平整,有的卷曲,千姿百态。叶柄红褐色,里面有绿色的热血在奔腾。它的花朵更是别具一格,花瓣呈紫红色,由外向内卷曲,就像一把彩色的羽扇,又像个晶莹剔透的铃铛,它们沿着紫红的花茎争芳斗艳,在微风中飘散着沁人心脾的幽香,清风徐来,犹如飘逸潇洒的仙子。
③紫荆花一簇簇紧紧相拥饱含满腔深情,有很强的亲和力,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这种奇特的紫色花,深深扎根于湛江百姓的心中,一直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晋代文人陆机有诗云:“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这诗句后来逐渐演化为兄弟分而复合的故事。
④传说南朝时,京兆尹田家三兄弟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最后才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他们发现这株紫荆花树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三兄弟感叹道:“树本同株,听到要将它劈死平分,变得憔悴枯萎了,树似无情却有情,真是人不如木!”后来,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来,并和睦相处。那株紫荆花树好像颇通人性,也随之又恢复了生机,且生长得花繁叶茂。
⑤紫荆花蕴含的意义不只是比拟亲情,寓意兄弟和睦,家业兴旺,还代表湛江这个光荣的革命城市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在湛江的历史上,还有一段关于紫荆花的悲壮的故事:
⑥光绪二十四年,法帝国主义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即湛江)的无理要求,清政府却屈膝投降,竟然派官员与法军划定租界。法帝国主义者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敌人的野蛮的暴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慨,他们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的信念,团结一致,英勇抗敌。劫难过后,人们在寸金公园建造了一座大型坟墓,合葬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后来坟墓上就长出一棵人们从未见过的开着紫红色花朵的树,这就是紫荆树!
⑦也许是紫荆花的精神感动了湛江,也许是紫荆花的美丽映照了湛江,1984年,湛江把紫荆花定为湛江市的市花。
⑧在深刻地理解了湛江人民以紫荆花作市花蕴含的意义后,我愈舍不下紫荆花的美丽,那在绿色丛中绽放的紫色鲜花,有一种芬芳,一种似有似无的芬芳;她有一种美丽,一种似静如烈的美丽。在你走远回眸的那一瞬间你会永远记住她的美丽……
⑨她的美丽,是在春日里枝头傲放的从容自然,是在夏日里不畏寂寞的不卑不亢。那一丛丛,那一束束,紫中见朱,白里透红,在风中摇曳起舞,是优雅,是浪漫,更是一种高境界的期待。
⑩她的美丽,谱写了湛江与国际友好城市的赞歌。中澳友谊花园就是这赞歌的见证。当你漫步中澳友谊花园,你定会被那满树紫色花的紫荆,与那像一只燃烧的火炬的火焰木吸引,这两种花正是湛江与凯恩斯两市人民的友谊见证。
⑾她的美丽,诠释了湛江人默默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她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就像勤劳的湛江人民,为建设湛江这个港口城市默默奉献着;今天,湛江人民正在为实施“以港兴市、工业立市、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而努力拼搏,因为这种精神,湛江——中国大陆最南端的这颗“璀璨明珠”将更加光彩夺目。文章第②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紫荆?
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结合全文看,紫荆花被定为湛江市的市花,其象征意义有哪些?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