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
林锦
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导读”提供的结构顺序阅读。
导读一:①、⑥、②、⑦、③、⑧、④、⑨、④、⑩+(11)。
导读二: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①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②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③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他把窗户关了,上锁。
④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能触及的地方。药名是“安眠药”。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
⑤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⑥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⑦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⑧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⑨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⑩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1)
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这些都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儿子的理由是不担心小宝的肉体受到伤害,只担心小宝的精神受到折磨。儿子决定把小宝带走,带到远远的西方去。
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查案人员发现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陈老的房里有煤气瓶一个、安眠药一瓶、清洁剂一瓶、尼龙绳一环,窗开着,窗口下靠墙的地方有椅子、凳子各一张。
陈老的死,是肉体受到伤害,还是精神受到折磨?
没有结论,判为悬案。
佚名 译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图”:
说明:陈老开始是在圆圈1忙碌了一阵,再到圆圈2,再到圆圈3,然后回到圆圈1,最后又到了圆圈2。 |
(1)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
圆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圈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圈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我们发现陈老活动的空间是不大的,但他做了很多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部分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1)部分“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提示:“导读一”与“导读二”主题是一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渎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的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⑪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扬花的麦子 |
成熟的麦子 |
① |
收割麦子 |
赞美麦子 |
温情 |
② |
努力生长 |
牵挂母亲 |
③ |
(2)请你谈谈对“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一句的理解。
(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4)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屈绍龙《麦与镰的季节》)
②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冯骥才《日历》)
以上两段文字都感悟岁月,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姜仲华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5年第1辑《时文选粹》)
(1)第⑤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下面链接的材料能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选自《孔孟论学习》)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圆珠笔头的制造难度有多大
任志方
①圆珠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油性圆珠笔头的圆珠由黄铜、钢或者碳化钨制成;水性圆珠笔头的圆珠则采用不锈钢、硬质合金或氧化铝等材料制成。由这些材料制成的圆珠笔,要满足在同一个角度下,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且不出现断线的情况才算合格。
②其中,球珠用的碳化钨的硬度比钢的硬度高数倍,仅比金刚石的稍微差一点。其制造工艺和轴承滚珠的类同,主要是采用滚珠旋压成型技术,用钢丝冲剪,或成型锻压成小方块,再磨成圆珠,需要专用的滚珠凹模座,它的精度与旋压力、转速有关。
③这一产品真正的设计难点在于怎样把这么小的圆球,在极大的生产数量下,做到相同的尺寸。这里的高精度、高互换性是基于整个制造体系的严谨得到的。
④笔头的另外一部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此前都长期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关键部位的尺寸精度要求在两微米之内,表面粗糙度要求为0.4微米,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也就是放小圆珠的地方,厚度仅有0.3毫米到0.4毫米。由于后期要进行高精度的加工,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⑤圆珠笔头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极高,由于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5条引导墨水的沟槽,生产加工中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书写的流畅度和笔的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以来自瑞士公司的笔头一体化生产设备为例,生一产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20多道工序。
(摘自《齐鲁晚报》2017年1月12日 有删节)
(1)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说明圆珠笔头的材料要求与加工精度。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逻辑严密。
C.球珠的制造工艺和轴承滚珠的类同,它的硬度与旋压力、转速有关。
D.球座体对原材料的极高性能要求是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
月读雷抒雁《生命的选择》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微①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原文有删改)
(1)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其用意是什么?
(2)赏析第八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3)第五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花朵”分别是什么意思?
(4)第十自然段中,“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邓拓的《不要空喊读书》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⑤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
⑥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⑦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⑧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⑨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⑩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⑪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⑫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原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
(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3)第⑨段划线句子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
(4)文章中“梦笔生花”“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