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马无故亡而入胡暮而果大亡其财 |
B.其邻人之父亦云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C.马无故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故 |
D.不筑,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丁壮者引弦而战而疑邻人之父 |
B.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此之谓乎 |
C.此独以跛之故以为顺流下矣 |
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其邻人之父亦云 |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
出师表 (诸葛亮)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之秋也()(2)论其行赏()(3)深入不毛()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文: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文: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⑦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B.第⑥⑦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受命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
C.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
D.诸葛亮此表①—⑤段将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是“寓情于事”,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文出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
解释加点的字。
蹴尔而与之故患有所不辟也翻译下列句子。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C.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乡为生死而不受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D.故患有所不辟也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言文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绍兴①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②。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③,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书〈出师表〉后记》)
[注释]①绍兴:这里指宋高宗的年号。②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的祠庙。
③二表:指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下面各项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挥涕走笔/录毕,走送之 | B.先帝不以臣卑鄙/坐以待旦 |
C.至于斟酌损益/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D.不求闻达于诸侯/遂宿于祠内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回答:
诸葛亮出师的目的是“ ”(选用甲文中四个四字词语填空),岳飞书写《出师表》的目的是“ ”岳飞夜读《出师表》,“不觉泪下如雨”?请结合【甲】文诸葛亮的形象和你对岳飞的了解,分析岳飞“泪下如雨”的原因。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①作州之二年,构②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③记之。……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④,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⑤,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波及,被贬出京,至滁州当地方官。②构:建筑。③巩:指曾巩,北宋散文家,因有欧阳修的推荐,才使曾巩的才能得到彰显,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④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⑤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已而夕阳在山已而: 。 (2)树林阴翳翳: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两个语段中都写到欧阳修的“乐”,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语段(一)中写“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语段(二)中写“公之作乐”,欧阳公真正的乐具体指什么?(用原文回答)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游历山水之间,先后建“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概括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③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下列句子与“公取自食之”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之市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是吾剑之所从坠 |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加点字解释。
①公约之饭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③旁置菜羹而已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翻译: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