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子孙遂为郝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本文是一篇使用了拟人手法的散文。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zhuàn〕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niè)〕疲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读其行录而善之善:认为……好 |
B.怜嘉,视其颜色怜:可爱 |
C.命以名曹处之处:安排,处理 |
D.遂得爵其子 爵:封爵位,授以官爵 |
下列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
B.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
C.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
D.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人。 |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重视节操培养,胸怀大志,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
C.文章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复蒋松如书(清)姚鼐
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冬间,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颇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擅之罪也。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俯而自惭。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得不附于左右,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今之为学者()陋,且有甚()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舍:客居 |
B.而其颇有所引绳者绳:纠正 |
C.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臭:气味 |
D.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逮:等到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是()今之为学者()陋,且有甚()往者为时文之士
A.以其于 | B.则之于 |
C.则其乎 | D.且之而 |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
B.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
C.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
D.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住在乡里,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蒋读了非常高兴,并且赞同姚鼐的主要观点。 |
B.二程、朱熹对古人精深意旨的阐发比前人更加妥当,不像前儒笨拙呆滞而不合于情旨。 |
C.二程、朱熹更注重品德修养,又实实在在地在实践自己的学说,从而被后人所钦慕。 |
D.当代学者,由沽名钓誉的人带头,以批驳程朱为能事,矫枉过正,成为学术的大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
(2)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
(3)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
文言文阅读
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傍达左右,则以为特异。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峤南之山川,达于海上,于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
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来莅兹邦,都督二十七州事。盗遁奸革,德惠敷施。期年政成,而富且庶。当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于诸侯,公既施庆于下,乃合僚吏,登兹以嬉。观望修长,悼前之遗。于是厚货居氓,移民于闲壤。伐恶木,刜奥草,前指后画,心舒目行。忽焉如飘浮上腾,以临云气。万山面内,重江束隘,联岚含辉,旋视其宜,常所未睹,倏然互见,以为飞舞奔走,与游者偕来。乃经工化材,考极相方。南为燕亭,延宇垂阿,步檐更衣,周若一舍。北有崇轩,以临千里。左浮飞阁,右列闲馆。比舟为梁,与波升降。苞漓山,涵龙宫,昔之所大,蓄在亭内。日出扶桑,云飞苍梧。海霞岛雾,来助游物。其隙则抗月槛于回溪,出风榭于篁中。昼极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灏气回合,邃然万变,若与安期、羡门①接于物外。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服退让以推高是亭者乎?
既成以燕,欢极而贺,咸曰:昔之遗胜概者,必于深山穷谷,人罕能至,而好事者后得,以为己功。未有直治城,挟圜阓②,车舆步骑,朝过夕视,讫千百年,莫或异顾,一旦得之,遂出于他邦,虽物辩口,莫能举其上者。然则人之心目,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瑰观;非是州之旷,不足以极视;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噫!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余其可以无藉乎?
【注】①安期、羡门:指已悟道成仙的人。②圜阓(huán huì):市场,商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之左曰漓水署:署名 |
B.盗遁奸革德惠敷施革:(被)扫清 |
C.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鉴:明察 |
D.既成以燕,欢极而贺燕:开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合僚吏,登兹以嬉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
B.若与安期、羡门接于物外以其无礼于晋 |
C.忽焉如飘浮上腾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D.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美訾家洲亭于桂林的灵山秀水中胜景独擅,惋惜其不为人所知,颂扬裴公于惠施德政之余,慧眼独具,建亭于斯,遂使其撮奇得要,景甲桂林。 |
B.柳宗元的散文立意深刻,在对訾家洲亭的景色描绘中,寄寓了自己不遇的慨叹和求荐望举的希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
C.本文构思新颖,起始突兀,以表现訾家洲之不凡,然后描写亭景含宏蕴元,变化奇异可谓形容尽致,结尾处层层转深,跌宕多姿。 |
D.本文的风格雄深雅健,简古峭拔,情感表达含蓄隽永,以贬谪期间个人的全部感情观照山水,又借山水的描摹以传达心境,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意境。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
B.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 惟是得之 |
C.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竟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
D.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 惟是得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厚货居氓,移民于闲壤。
(2)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让以推高是亭者乎?
(3)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余其可以无藉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俄者尽死矣。”竟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宋史·程师孟列传》
注:裒,聚集。 昃,太阳过午。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惧,白不可白:告诉 |
B.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劝:勉励 |
C.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行:政绩 |
D.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更:更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有警,率浃日乃至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① 师孟奏徙于渝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①相踵而至② 泉涓涓而始流 |
D.① 洪、福、广、越为立生祠②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
B.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
C.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
D.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师孟在渝州任职时,适凶岁,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他便假借朝廷的名义,调用储备粮,有人劝阻他,他却为了群众义无返顾。 |
B.程师孟出任江西转运使时,袁州一带发生盗患,因为内部有耳目,好久也不能把他们抓获,程师孟先整内部,然后一举擒获盗贼。 |
C.程师孟去祝贺契丹主生辰,契丹方面却让当地官吏西向而坐,迎客的人南向而坐,而让宋使面东而坐,程师孟为保气节坚决不入席。 |
D.程师孟多次担任重要地区官吏,为政简而严,所辖地区肃然听命。洪、福、广、越四州都为他立了祠堂。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
②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
③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日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军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掌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
B.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直:通“执”,掌管 |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
D.疾革,隐几而坐隐:靠,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日师鲁 尝与人佣耕 |
B.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C.疾革,隐几而坐 图穷而匕首见 |
D.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尹洙的和不认识尹洙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数年,但仕途并不是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 |
D.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2)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3)而元吴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夫晋,何厌之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邻之厚,君之薄也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秦伯说,与郑人盟 |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D.夜缒而出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
C.烛之武虽然有年轻时不得重用的牢骚,但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临危受命。 |
D.“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②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