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的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不需要和不正确的是
①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的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
②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能匀速滑动
③每次改变拉小车的拉力后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④实验中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⑤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再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利用图(a)所示电路测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若图(a)中电压表的最小分度是0.1V,电流表最小分度是0.01A,实验中记录了下列六组数据,在这六组数据中,有效数字位数不符合要求的是第组。
组次 |
1 |
2 |
3 |
4 |
5 |
6 |
I/A |
0.120 |
0.201 |
0.310 |
0.320 |
0.50 |
0.570 |
U/V |
1.37 |
1.32 |
1.24 |
1.18 |
1.1 |
1.05 |
(2)根据图(b)作出的U-I图线求得电动势E=____V,内阻r=____Ω
如图所示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部分导线已连接。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未完成的电路连接好。
(2)如果在闭合开关时发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了一下,那么闭合开关后,将原线圈迅速插入副线圈的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将向偏;原线圈插入副线圈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迅速向右滑动时,电流表指针将向偏。
本题共两小题
(1)如图所示,游标卡尺的读数为cm。
(2)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所得的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一个钩码的质量)。
钩码个数 |
0 |
1 |
2 |
3 |
4 |
5 |
弹簧长度/cm |
40.00 |
42.02 |
43.96 |
46.02 |
47.21 |
50.00 |
①请在坐标纸中建立坐标系,画出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图象(要求明确写出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由图可知该弹簧的劲度系数
N/m
②如果弹簧受到的拉力F=5.0N时,仍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则弹簧的长度为cm.
(3)①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在水平放置的木反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先用两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拉橡皮条使之伸长,将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记下、、;再用一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拉长,将结点位置拉到,记下、。
②下列关于本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拉橡皮条的细绳套长一些较好 |
B.F1和F2之间的夹角越大越好 |
C.若实验中作出F和F′的图示不完全重合,则证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不完全正确的 |
D.若F1和F2的方向不变而大小都增大1N,则合力方向不变,大小也增大1N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研究手中电器元件电阻特性,描绘出电器元件伏安特性曲线,该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测量出多组电压和电流值,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I/mA |
10 |
20 |
40 |
60 |
80 |
100 |
120 |
140 |
U/V |
1.00 |
1.40 |
1.80 |
2.10 |
2.40 |
2.50 |
2.60 |
2.70 |
现实验室中备有下列器材:
电压表V1(量程0—3 V,内阻约10 kΩ)
电压表V2(量程0一1 5 V,内阻约25 kω)
电流表A1(量程0一50 mA,内阻约50 Ω)
电流表A2(量程0一200 mA,内阻约10 Ω)
滑线变阻器R1(0一1 5 Ω,额定电流1 A)
滑线变阻器R2(0一1 kΩ,额定电流100mA)
电源E(电动势4 V,内阻不计)
开关S和导线若干
(1)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在给出的方格纸内作出I一U图线;
(2)该电器元件电阻特性:;
(3)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从题中选出该同学实验时所用的器材:电流表为(填A1或A2);电压表为(填V1或V:2);滑线变阻器为(填R1或R2).
(4)为达到上述目的,请在虚线框内补充画出正确的实验电路原理图
某同学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交流电的周期为T。该同学在实验中选取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取6个计数点(每2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其中1、2、3点相邻,4、5、6点相邻,在3点和4点之间还有若干个点.X1是1、3两点的距离,X3是4、6两点的距离,X2是2、5两点的距离.
(1)测出X1、X2、X3后,则点2速度的表达式v2=;
(2)若交流电的周期为0.02 s,该同学测得根据数据求得物体运动加速度a=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