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阡陌交通(      )  ⑵如外人(   )
⑶颖脱不(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翻译下列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无敢()我也()遂与之行兽见之皆()
翻译文中划线句: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故事:,现在常用来讽刺
的人。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则千或百②:项为之
③:喷以烟④: 数十:
翻译下列句子 (2分)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找出文中一个成语,并加以解释。
成语:解释:
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1)(2)

东坡逸事
东坡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
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解释文中加框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遂悉偿所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 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1分)
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清涟而不妖 ()②亭亭净( )
③可远观而不可玩焉()④陶后有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人有从①学者②,遇③不肯教,云④:“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⑤渴⑥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⑦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②者:的人③遇:董遇,人名④云:说⑤苦:苦恼⑥渴:迫切地⑦或:有的人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其义自________________(2)苦渴无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反映了关于学习的哪两方面的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