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一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一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自成比例
刘心武
小区里有一位女士,身高不足1米55,大学毕业后求职,先后碰了几次壁,人家也不明说,但她很快悟出,是嫌她个子矮。于是,再一次到公司应聘,面试时没等人家提问,她先主动说:“我知道你们会嫌我个子矮,而且你们也不是没有你们的道理——既然别的个子高的应聘者跟我别的条件差不多,那何必非录用我呢?但是,”说到这里她站起来,还转了转身,接着说,“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是自成比例的,而我的自成比例,还不仅仅体现在保持身材上。”面试她的副总经理被她的自信打动,也没再提什么问题,就定下了她
试用期里,几件事过手,公司几层领导都发现,此女为人处事确实自成比例——既可看脑袋做帽子、守着多大碗吃多大饭,却又能润物细无声地使芳草越铺越远——于是,转正留用,一年过去,擢升为部门负责人,矮个子领导了一片高挑俊男倩女。
在小区,此女购得的那套单元,是顶层朝向最差的一套;她开的车,是那种外行看了以为高档的中档货;她到小区花园里健身,静止时会觉得她未免“来自小人国”,一动起来,却令人忘却她的体量,大有黄莺展翅之美。小区里像她那样的白领不少,一来二去,在花园里从相对微笑到有了攀谈交往,其中一位高挑身材的女郎跟她最相契,高女郎当然也跟别的业主攀谈,于是高女郎给她取的绰号渐渐不胫而走——兹彼丽女士,其实就是“自成比例”女士的紧缩音。高女郎有一次对遛狗的大妈说:“哎呀,原来我嘲笑兹彼丽,说她不会买房也不会买车,现在我才体会到,她是自成比例啊!我呢,每天早上一睁眼,本来亮晃晃的太阳照进来,该开心不是?却马上想到,我今天又欠银行二百五啊!如果公司倒闭,如果我被炒了鱿鱼,可怎么得了呀!”原来,高女郎虚荣心重,非一步到位买大房还得朝向最好的,买车也绝不愿“让内行看了齿冷”,于是贷款额度都不小,成为很大负担,为保证还贷,常常在装修堂皇的大房子里泡方便面、在高档靓车里吃煎饼,而兹彼丽女士呢,房贷、车贷还账,跟现收入比,根本不成其为“潜在危机”。高女郎也曾应邀去过兹彼丽的那个单元,高女郎自己买下的窗户只朝南和东的“黄金角”单元,虽说方位极好,但每天早出晚归,其实享受“黄金角”优越性的时间并不多。她进入兹彼丽那窗户多数朝西的单元,问:“你怎么忍受得了夏天的西晒啊?”兹彼丽说:“其实夏天也多是很晚才到家……不是说东房冬寒夏热吗?你看我的灯光设计——”于是拉上窗帘演示:她那单元的贴壁灯,夏天能给满墙铺上冷色,冬天则是暖色,“加上有空调、有暖气,那么从实质上和心理上,我四季都很舒服的呀!最重要的是,我的选择自成比例,我在这小区居住,享受到高档的环境和物业服务,却又只付出对我而言是没有多大后顾之忧的还贷数额。”高女郎大佩服,她们成为闺中密友,私房话里,自然会涉及如何寻找“那一半”的议题。
高女郎也曾有几位相貌伟岸的男友,有的还来她那里同居,世道开通,无人侧目訾议,但高女郎如今基本上仍是一人独居,从她嘴角不自觉地有些个微微下弯看来,她的幸福指数,可能偏低。但兹彼丽女士却结婚了!她的夫君跟她一起出发去蜜月旅行,两个人的背影,令小区里一些人发出疑惑之声:“这难道也是自成比例吗?”那伉俪的背影,确实男的显得太高女的实在太低啊!及至转过身来,人们更是惊讶,兹彼丽面容娇俏,而她先生呢,不能说丑陋,却实在属于难看的一类!蜜月旅行回来,有一天高女郎单独与兹彼丽相处,问:“请解释——?”兹彼丽笑:“请看我们拍的照片。”从电脑上看那些数码相机拍的旅游照片,居然多是些风景照或花草鸟石的特写照,人像很少,互拍的人像,新娘多是侧影,新郎全是背影,唯一一张请别人拍的双人照,却是黄昏中的剪影。高女郎看完不语。兹彼丽约高女郎留下,待先生回家后一起晚餐。晚餐菜肴全由那先生烹制,色香味俱全,席间夫妻二人与高女郎交谈,唱和幽默分寸恰到好处。
高女郎回到自己住处,一边听音乐一边沉思:把人生剪裁得自成比例,真的就意味着幸福吗?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以喜剧的形式,描写了绰号为兹彼丽女士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故事虽然简 单,但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 |
B.小说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高女郎能和兹彼丽女士成为闺中密 友,就是通过两人的对话而结成的。 |
C.兹彼丽女士结婚了,她和她的夫君蜜月旅行拍的结婚照都是风景照或花草鸟石的特 写照,因为他们夫妻真的不成比例。 |
D.“把人生剪裁得自成比例,真的就意味着幸福吗?”这句话既写出了高女郎对生活 |
的追问,也为小说的结局留下余地,给人以思考。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的最突出的特色,兹彼丽女士“自成比例”的看法就是
通过高女郎的言行反衬出来的。兹彼丽女士说:“我的自成比例,还不仅仅体现在保持身材上。”结合全文,兹彼丽女士的自成比例,还体现在那些方面?
文章的结尾用了高女郎的疑问收束全文,请问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兹彼丽女士,也有人说是高女郎,你赞同哪种说法?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坚守转型社会的“底线伦理”
关于道德,我们遭遇过这样的现实——官员有腐败,学术会造假,地沟油在泛滥,毒奶粉在蔓延。然而,也正是关于它,我们又听过这样的故事——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士兵。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场暴雨洗礼了北京的城市精神。无数北京人以令人动容的行动,在61年不遇的暴雨突袭下,耸立起一方“道德高地”。
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验,给了我们医治道德伤口的信心,但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非常时刻展现“道德高地”的中国,如何在平常日子里填平“道德洼地”?在危急之时张扬“路人之德”的社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底线伦理”?
烟草公司竟获“生态贡献奖”,“凉民证”堂而皇之成为旅游广告,为“辛苦费”玩起了“假结婚”……近期的这些新闻之所以引起舆论激烈反应,正因为触碰了道德的“底线”。如果燃烧公众健康的香烟可以领受“生态”奖,那么评奖的底线何在?如果打擦边球的噱头可以挑战受众认知,那么“创意”的底线何在?如果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能以失信欺诈为本钱,那么做人的底线何在?
你的底线在哪里?近年来,从反思三聚氰胺奶粉背后的商业诚信失守,到忧心遗弃双亲折射出来的人性基点迷失,再到剖析干部贪腐、医院红包、虚假新闻等不良现象暴露的职业准则失效,人们越来越痛切地感到,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坚守最低标准,捍卫基本规则,用底线伦理构筑最后也是最坚固的文明屏障。
道德的钟摆,倘若屡屡冲破底线,便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肆意颠覆。如果坐视底线失守,失范的行为将无拘无束,“破窗效应”的负能量会四处传播,这种“恶的蔓延”,会侵蚀社会运行的基础,带来普遍的伤害。正因为如此,有学者痛陈,比之制度的缺漏,一些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秩序的溃败才是更可怕的。
雨果曾经说过,做一个圣人,这是偶然的现象;做一个好人,却是为人的常规。过度强调道德的超越性,会让人们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道德虚伪主义;听任唯利是图的行为极端化,则会催生不择手段的道德功利主义。道德世界不是成色均匀的美玉,而是由低到高的阶梯。从高蹈到平实,从理想到现实,面对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我们应摆脱“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单项选择,跳出“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绝对思维,崇仰最高限度的道德,也需守住最低限度的道德;崇尚“八荣”的境界,也需远离“八耻”的困扰。
也许我们很难有机会经历特殊关口的考验,也未必有力量做出舍己救人的壮举,但起码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好干部从不贪做起,好会计从不做假账做起,好记者从不说假话做起,好企业从不卖假货做起。如果每个公民、行行业业都坚守底线、为善去恶,我们的社会就一定能构筑起更为坚实的道德底座,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下列对于“道德高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高地”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阶梯式的最高限度的道德,即在非常时刻,将维护公共利益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
B.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士兵和61年不遇的暴雨突袭下的无数北京人的表现,就是在非常时刻展现出的“道德高地”的典范。 |
C.只要每个人、每个行业都守住伦理底线,为善去恶,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社会就能达到最高限度的道德。 |
D.道德高地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达到的,过度强调道德的超越性不切实际。但守住最低限度的道德,做一个好人,却是为人的常规。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填平‘道德洼地’”,是指危急之时张扬“路人之德”,平常生活中坚守“底线伦理”,起码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
B.官员腐败,烟草公司获“生态贡献奖”,“凉民证”成旅游广告等颠覆社会主流价值的行为是我们要填平的“道德洼地”。 |
C.“底线伦理”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它应成为最坚固的文明屏障,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构筑,社会才会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
D.“要么全部、要么全不”是一种绝对思维,它过度强调道德的超越性,会催生不择手段的道德功利主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业欺诈、不讲职业道德突破了社会的底线伦理,阻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坚守底线伦理很重要。 |
B.坐视底线失守,会导致行为失范,从而侵蚀社会运行的基础,社会赖以为系的基础秩序会因此而溃败。 |
C.我们需要崇仰最高限度的道德,更需要守住最低限度的道德,我们的社会才能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
D.我们没有机会经历特殊的考验,也没有力量做出舍己救人的壮举,但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坚守底线为善去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①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③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④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⑥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⑨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并想以此激发学生。 |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 。 |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
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6分)
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题目。
灵岩寺的月光
①宴会结束,已是晚上八时多。我浑身酒气,走出宾馆大门,这是在哪里?我突然记起来了,这是在灵岩寺景区。我抬头望去,夜空是那么深远,还有一种耀眼的光亮,啊——群峰上面已经无声无息地升起了一轮明月。明月似乎离我特别近,它的外形那样圆润,那样鲜亮,银辉灿灿。月光如同一股清流淋遍了我的全身,我清醒过来了。
②我凝视着这轮月亮,被它镇住了。我大口大口吸着这冬季里依然带有松柏香的清凉空气,如同在水下憋了大半天,终于冒出水面,长长地吸进一口气,有一种庆幸感。我痴痴地看着这轮明月,我的心开始慢慢地沉静起来,近乎柔软的润湿的一种东西漫上来。
③那是在小时候,随着天边最后一抹霞光的朦胧,月亮悄悄走上了村头的树梢。山模糊了,路模糊了,夜幕下的田野特别静谧,柔滑而有质感,月光下我们尽情嬉戏,整个身心都在自由地飞翔。还是在月光下,那是我随父亲在海上的一次捕鱼。到处是黑黝黝的海水与阴沉沉的浪头,强烈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令我大气不敢出。这时,一轮纯净又清澄的月亮从海底浮出,视野之内翻开的浪涛全变成硕大的银色莲花,那份欣喜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又想起我的军旅生涯,想起月亮与我为伴、陪我站岗的那些夜晚,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月光似乎是雪白的,我手握钢枪,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保家卫国的边关情怀,是一种崇高的自豪感。
④这一切都化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记忆了。此时,我在仰望着月亮,月亮似乎也在俯瞰着我。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能够从自然界领悟到喜悦、感知到乐趣了?我们什么时候忘却了这美丽的月亮?
⑤现代城里人很少看到月亮的客观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大气里的尘埃密度增大,由水泥块组成的楼房也一年高过一年,“光亮工程”也极大地增强了亮度,而月亮和星星在尘世里的就显得暗淡了。说城里孩子不认识月亮了,可能有点儿夸张。不过,有天晚上,我就听到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在惊喜地大喊,原因是他们发现了星星与月亮。这是由人们日益膨胀起来的欲望催生的。我们生活里充满了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力……我们的精神家园里布满了杂乱无序的焦虑、怀疑、麻木,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争吵不休……那些崇高的追求、自由的心境、伟大的心灵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难以寻找到它应有的位置。谁有时间来仰望这轮明月?谁有心情静对这灿烂的星星?谁有神思来欣赏这美妙的空间?我们的精神被水泥块压抑了。古往今来的哲人无不强调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才是快乐之源。我们为何失去了这个快乐的本源?我们什么时候忘记了祖训?我们何时才能静静地欣赏月光,觅到一份心灵上的安宁?
⑥我每次走进灵岩寺,都有一种走进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感觉,那种庄严感、神秘感,以及给我的惊奇总令我肃然起敬,给了我参悟生命的启示。这里的一切现在都已经融进月色里,俗人的眼睛看不到了。月下的禅师应该还在继续讲着经文,在讲宇宙万物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的道理,在讲着要将人类从痛苦、不觉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宏愿。大殿里的那尊弥勒佛,依然在笑着天下可笑之人与可笑之事了。
⑦月光下的灵岩寺更加莫测了,灵岩寺的月光也更加明亮更加幽深了。
(原文有删改)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灵岩寺中看月亮,与记忆中往昔看月亮,其感受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B.无论是捕鱼,还是站岗,“我”都受益于月亮,现在既不捕鱼又不站岗,自然就忘却了月亮。 |
C.现在人们很少去看月亮,主要是因为高大的楼房、浑浊的空气、耀眼的灯光遮盖了它。 |
D.作者概叹古往今来的很多人,整日为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利等而奔波,已经没有心情去看月亮了。 |
E、文章以月亮为线索贯穿全文,写景叙事文笔细腻,议论切中时弊,抒情直面人生,体现了作者对心灵上安宁的向往与追求。文章第④自然段说“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为什么“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
文章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请举例并简要分析。
本文的标题是“灵岩寺的月亮”,有人说中心词“月亮”在文章中不仅起到线索的作用,还有其他作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道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轶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多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 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杂剧就已出现。 |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雨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宇此,一时盛况空前。 |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
C.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
B.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