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中外历史学家对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1)三则材料中的他是春秋时期的谁?
(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请试举一例说明“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
(4)他的言论,被他的弟子编入哪部书中?
某中学历史课开展“近代以来的追梦”专题研学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救国梦】
材料一:
【建国梦】
材料二: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他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富国梦】
材料三:
【中国梦】
材料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馆时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A内容是什么?请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谈谈它的影响。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3)材料三国内生产总值变化与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密不可分,请列举两个相关的经济政策?材料四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4)通过学习近代以来的追梦,你有什么感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与祖国大陆。这首诗歌《望大陆》,情深意切,表达了身处台湾的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中国历史》
材料三: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邓小平
(1)材料一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至少列举四个史实)。
(3)根据材料三回答: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文化思想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很高境界,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材料一中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二: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态度。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列举三例代表作品。
材料三:文艺复兴思潮鼓励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涌现出一批具有探险精神的航海家,他们的活动促进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人教社《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3)结合材料二、三,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影响。
工业化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要途径,中国工业化历程曲折复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军事和民用工业。
材料二:学者王曙光认为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先声,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起点。
——引自《从洋务运动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化实践与工业化思想》
(2)你是否赞同该学者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三:新中国头三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取得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国家工业化道路,对党和政府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苏联的经验和作法为蓝本……以求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高军峰《“一五”期间新中国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选择了怎样的工业化道路,并分析选择该道路的背景。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自创立以来就对国家治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重门第轻才学。隋统一全国后,由政府出面,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考生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按考试成绩录用。凡录用者由政府委派官职……科举制度的创立,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政府。
——改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二:北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以前大大增加,宋太宗在位二十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材料三: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科举考试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严格规定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应试的人只顾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试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摘编自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中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股取士的主要危害。
材料四:科举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科举选官因适应了统治的需要,自隋唐以来就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经过初级到高级的层层考试与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深入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基础。科举的制度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和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贫富皆以苦读经书、科第成功为荣,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4)根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存在上千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