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请缚一人,王而行人恒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者也
C.吾欲辱之,何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刺庆忌也甚矣,汝不惠

翻译下面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靠        
                   取胜。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三段古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丙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不得履(2)丛草林(3)其剑自舟中坠
翻译下列两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甲乙 两则寓言共同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一类人?
丙文描绘了一幅图。

文言文
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乙】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果实外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先自其足以清热也
归取之于南方
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在文中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甲文这个故事现已演变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 ____、____。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0—14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加点的词语。(1)遽其舟(2)不亦乎(3)求剑若(4)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遽契舟/因释耒而守株
B.是吾剑所从坠/至
C.舟已行矣,剑不行/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
D.楚人有涉江/宋人有耕

翻译(1)是吾剑之所从坠。(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甲乙两文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讽刺了哪种人?
当你在船上,看见楚人“遽契其舟”,你会如何劝告他?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亦乎:(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4)不矩:
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名(),字(),是()家学派的创始人。
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①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②,不的知③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 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④,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⑤曰:“流水清浊, 在其源也⑥。君者政源,人庶⑦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 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⑧?”谓上书 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⑨,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①佞臣:奸邪的臣子②草泽:民间③的知:确切知道④顺情阿旨:一味顺从皇帝,不分是非对错 ⑤封德彝:人名⑥流水清浊, 在其源也:流水的清澈和浑浊,在于它的源头⑦人庶:臣民⑧教令:教化百姓的办法⑨诈道训俗:欺诈的方法教化人们,形成风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上书请佞臣者(距离)
B.请陛下怒以试群臣(假装)
C.朕之所任,皆以为贤 (认为)
D.太宗封德彝(对……说)

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例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一儿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A.请陛下佯怒试群臣
B.不欲诈道训俗
C.朕常魏武帝多诡诈
D.故东徙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书的人建议皇帝使诈的办法来测试群臣。
B.太宗皇帝没有采纳上书人的建议。
C.文中的太宗皇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D.太宗皇帝很赏识魏武帝的为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