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
孟子以“手足”、“腹心”为喻阐明了什么道理?
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君臣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请做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泽性刚毅,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才干过人。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至元十四年,元帅唆都下兵闽、越,见泽,与语而合,即辟元帅府提控案牍。十五年春正月,击潮州,守将马发备御甚固,泽曰:“潮人所以城守不下者,以外多壁垒,为之援应也。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乃分兵攻其一大垒,破之,余垒尽散走,二旬而潮拔,马发死焉,唆都还军福建。
夏五月,诏立行中书省于福建,以唆都行参知政事,泽行省都事,从朝京师,命知兴化军,赐金织衣,赏其善谋也。继改兴化军为路,授泽行总管府事,民歌舞迎候于道曰:“是吾民复生之父母也。”喜极而继以泣。郡新残于兵,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埋之;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郡中恶年少喜为不义,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官吏恐激变,不敢诘,泽悉追毁所授,诛其尤无良者,贪暴始戢。泽又兴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存乡饮酒礼,旁郡闻而慕之。兴化故号多士,士咸知向慕。
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 诏擢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故例,圭田至秋乃入租,后遂计月受之。泽视事三月,民输租计米五百石,泽曰:“夫子有言,事君者先其事,后其食。吾莅政日浅,而受禄四倍,非情所安。”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至大元年,改福建廉访使。泽宿有德于闽,闽人安之。有芝五色产于宪司之澄清堂,士民以为泽之所致。以母年逾八十,求归养长沙。岁余,母丧,泽以哀毁卒。泽积官自承直郎至中大夫,谥正宪。
(节选自《元史》)
【注】①圭田:古代供卿、大夫、士祭祀花费用的田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其外应,潮必覆矣翦:除掉。
B.诛其尤无良者,贪暴始戢:收敛。
C.官吏恐激变,不敢诘:责问。
D.可大任属:嘱咐。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乌古孙泽“为官仁爱”的一组是()
①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埋之②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
③又衣食其流离之民④民输租计米五百石
⑤泽悉追毁所授⑥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古孙泽为官敢于惩治贪暴。面对郡里一些品质恶劣、喜欢做不义事情的靑年人,他严厉处置,处死了其中行为特别恶劣的人。
B.乌古孙泽为官非常重视教化。任职兴化路时,他兴办学校,召集长老及诸生讲解经义,举行“乡饮酒礼”,邻郡闻知羡慕不已。
C.乌古孙泽在军事上有谋略。元军攻打潮州时,他主张先分兵各个击破潮州城外做外应的每个营垒,唆都按计击破城外做外应的所有营垒后潮州城被攻破。
D.乌古孙泽为人节俭,为官清廉。他经常说,为官者不节俭就不能保持廉洁;一件布袍他穿了数年,家人衣着朴素无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

(2)泽视事三月,民输租计米五百石,泽曰:“夫子有言,事君者先其事,后其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杜让能,字群懿,擢进士第。让能思精敏,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帝倚重之。
李克用兵至,帝夜出凤翔,仓皇无知者。让能方,徒步从十余里,得遗马,褫绅为靮①乘之。朱玫兵逼乘舆,帝走宝鸡,独让能从。翌日,孔纬等至。俄而进狩梁。是时栈道为山南石君涉所毁,天子间关险涩,让能未尝暂去侧。帝劳曰:“朕失道,再遗宗庙。方艰难时,卿不少舍朕,盖古所谓忠于所事邪!”让能顿首曰:“臣世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不肖,使牧圉②,临难苟免,臣之耻也。”帝次褒中,擢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于时,嗣襄王煴即伪位,强藩大镇附者已十八,贡赋不输行在,无以备赏劳,卫兵往往乏食,君臣搏手无它策。让能建遣大使入河中,谕王重荣,重荣果奉诏。已而京师平,进中书侍郎,徙封襄阳郡公。官吏多污伪署,有司皆欲论死,让能以胁从不足深治,固争之,多所全。昭宗立,进尚书左仆射、晋国公,赐铁券,累进太尉。
李茂贞守凤翔,自大顺后兵浸强,恃有功,不奉法,朝廷弱,弗能制。时宰相崔昭纬阴结茂贞及王行瑜,让能所言悉之,茂贞乃以健儿数百杂市人,候昭纬与郑延昌归第,拥肩舆噪曰:“凤翔无罪,幸公不加讨以震惊都辇!”昭纬曰:“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帝愈怒,捕首恶诛之。京师争避乱,逃山谷间。让能谏帝曰:“茂贞固宜诛,然大盗适去,凤翔国西门,又陛下新即位,愿少宽假,以贞元故事姑息之,不可使怨望。”帝曰:“今诏令不出城门,国制桡弱,贾生恸哭时也。朕顾奄奄度日,坐观此邪!卿为我图之,朕自以兵属诸王。”让能曰:“陛下欲削涤僣嫚③,刚主威,隆王室,此中外大臣所宜共成之,不宜专任臣。”帝曰:“卿,元辅,休戚与我均,何所避?”泣曰:“臣位宰相,所以未乞骸骨者,思有以报陛下,敢计身乎!且陛下心,宪祖心也,但时有所未便。它日臣蒙晁错之诛,顾不足弭七国患,然敢不奉诏!”
景福二年,以嗣覃王为招讨使伐茂贞。覃王败,茂贞乘胜至三桥。让能曰:“臣固豫言之,臣请归死以纾难。”帝涕下不能已,曰:“卿决矣!”再贬雷州司户参军。茂贞尚驻兵请必杀之,乃赐死,年五十三。帝痛之,后赠太师。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注:①靮: dí ,马缰绳。②牧圉:牛马,借指君王车驾。③僣嫚:僣,jiàn 同“僭”;嫚,màn,轻视,侮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能方,徒步从十余里直:通“值”,当值,值班
B.陛下不以臣不肖,使牧圉扞:保卫
C.固争之,多所全贷:推卸
D.让能所言悉之漏:透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一项是

A.翌日,孔纬等至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得过
B.让能建遣大使入河中,谕王重荣具沛公言报项王
C.且陛下心,宪祖心也则群聚而笑
D.卿决矣失其所,不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
B.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
C.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
D.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杜让能“忠君报国”一组是
①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
②天子间关险涩,让能未尝暂去侧
③贡赋不输行在,无以备赏劳
④凤翔无罪,幸公不加讨以震惊都辇
⑤它日臣蒙晁错之诛,顾不足弭七国患,然敢不奉诏
⑥臣固豫言之,臣请归死以纾难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克用反叛,皇帝连夜仓皇出逃,只有杜让能一人紧紧跟随,体现了杜让能对皇帝的忠诚。
B.杜让能认为自己世代蒙受国家的优厚恩惠,如果在皇上遭遇祸难时逃避,是自己作为臣子的耻辱。
C.在京都收复后,因为杜让能的据理力争,皇帝对大多接受伪朝委任的大臣才没有深究。
D.杜让能带兵攻打李茂贞,兵败,不得已辞职自杀来谢罪,从而纾解了李茂贞之祸。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艰难时,卿不少舍朕,盖古所谓忠于所事邪!
(2)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
(3)愿少宽假,以贞元故事姑息之,不可使怨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十二年,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黄淮逮至北京系狱。及金问至,帝益怒曰:“问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连溥,逮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死。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尝密疏言事。帝褒答,赐钞币。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士奇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诏官继博士,敬编修,澄给事中,日值阁中。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进。”进太常卿,兼职如故。
宣宗即位,弘文阁罢,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机务。居四年,以母丧去,起复。九年迁礼部尚书,学士值内阁如故。英宗初立,与士奇、荣请开经筵。豫择讲官,必得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数人供职。且请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太后大喜。
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锦衣卫狱系:联系、关联
B.进太常卿寻:不久
C.与杨士奇等共机务典:主管
D.王振用事益:更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旦夕死且喜怜之
B.帝褒答一匡天下,管仲谋也
C.封识进信与张耳兵数万
D.循墙走项王瞋目叱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杨溥“性恭谨”的一组是
①且请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
②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③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
④每入朝,循墙而走
⑤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④③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溥与杨荣同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又改授洗马,侍奉皇太子;后杨溥因丧归乡。恰逢太子监国,命其赴任;继而又因事牵连被捕入狱。
B.仁宗即位,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皇上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牢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后来建弘文阁。命杨溥掌管弘文阁事,并亲授阁印。
C.宣宗即位,罢设弘文阁,杨溥被召入内阁,四年之后,他回石首奔母丧,之后再被起用。宣德九年,晋升礼部尚书,仍然兼任其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物。
D.杨溥为人廉直宽静,没有城府,加之性情恭谨,诸位大臣论事发生争执,杨溥则平心处之,众人皆叹服,当时人称杨溥有雅操,都是人们夸赞不完的。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
(2)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

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
田叔者,赵经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有敢随王者三族。罪:治罪,加罪
B.汉与楚相距:通“拒”,对抗
C.士争临城死敌:敌人,仇敌
D.景帝召田叔梁案:通“按”,审查,追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进言田叔等十余人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公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徐公能及君也
C.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不自意能入关破秦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⑥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之所以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欲起用孟舒又有顾虑。后在田叔的一再举荐下,坚定了任命孟舒的信心,于是任用他为云中太守。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4分)
(1)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其有齐也。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朝,见楚使者曰:“予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想,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力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以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能中臣诚:的确
B.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从亲②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
B.①使秦女得大王箕帚之妾②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C.①张仪朝,见楚使者曰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①夫秦之所以重楚者,其有齐也②久之,能足音辨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①群臣皆贺,陈轸独吊②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①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②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
C.①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②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①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②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面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裂齐、楚两国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一边。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力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