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8分】
盲人与_________
①浅灰色的防盗门虚掩着,他轻轻拉开后,露出一道菜花色的老式镶板门。他带上门,蹲下,抄起一只拖鞋扔了出去。砸出的响声不大,像猫逮老鼠时跳跃触地般发出的。室内没有一丁点反应。他胆子壮了起来,便站直身子朝里走。
②“二娃子,你来啦?”声音不大,很平静。他疑心是自己心里发出来的,所以没有停下,继续往屋里走。
③“你今天是先拖地还是先抹窗子?”这次他听得清清楚楚,声音是一个中年男子从客厅转角处的沙发上发出的。窗帘拉着,光线很暗,刚进屋很难发现沙发上还坐着人。
④“糟糕,今天失手了!”他不由得暗暗在心里叫了一声苦,紧紧盯着那人,往门口退去,试图根据情况夺路而逃。
⑤坐在沙发上的男人一动不动地指挥道:“你去把厨房的水瓶提过来,先泡两杯茶,今天我请你尝尝二级峨嵋毛峰。”
⑥他不敢回应。
⑦沙发上坐着的人又喋喋不休地自言自语道:“哎哟,我咋忘了你不能说话呢,不过,姐姐把你带来的时候就说你心明眼亮,耳朵特好使,可以耐心地听我这个看不见的人说话,你不知道,我等你好长时间了,你来了,我说着话心里就亮堂了许多。”
⑧沙发上是个盲人,他放松了,停止了逃走的打算。
⑨“水瓶提过来没有?先喝一口茶,再慢慢做卫生,要不,都不做,反正等几天你又要来做,我就想和你喝喝茶说说话,你不知道,这茶是用我自己第一次挣的钱买的。”
⑩他换上拖鞋,不由自主地去厨房提来水瓶,伸出食指在瓶口试了试温度,泡上一杯茶。他开始同情起这个盲人来。
⑪“说真心话,二娃子,我有点佩服你,你说不了话,自己出来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不算,还要供养残疾的父母。”
⑫他很想告诉沙发上的盲人,他不是二娃子,也不是残疾人,他好手好脚,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他不敢吭声。今天他是一位不能说话的人。他要把这场戏演到底。
⑬沙发上的人说:“喝茶喝茶。”他呷了一口,有些苦涩。
⑭沙发上的人又说:“我去盲人按摩所上班,一是受到你的启发,你都那么能干,我好脚好手的咋不能自食其力呢?二是想帮衬姐姐一把。姐姐太苦了,先前每个月挣的钱就花在我这个无用的男人身上。这个世界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姐姐,她是女中豪杰,比男人还能干。”
⑮他情不自禁地去厕所拿来拖把,开始打扫客厅。
⑯“二娃子,你嫌我啰嗦就使劲跺一下脚,我听到后就不说话了。来,喝茶喝茶。”
⑰他把客厅拖完,又去喝了一口。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肺腑。
⑱“这茶味道说不出的好。”坐在沙发上的人卖个关子动情地说,“简直有点像说书人说的,妙处难与君说。二娃子,你早就品尝过这种美滋滋的味道是不是?可对我来说却是第一次啊,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是世上最美的享受!”
⑲盲人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
(20)“你自己再倒点水喝。”沙发上的人边说话边站起来,端着杯子熟练地往里屋走去。
(21)下午三点,打扫完卫生,他从包里掏出仅有的三张十块、四张五块的钱放在茶几上。正要出门,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个和他年龄相当的敦实青年背着个帆布工作包走了进来。那人啊啊啊地对他比划了几下,他点点头侧身让了一下出了门。
(22)楼梯上洒满斑斑点点的阳光。 阅读全文,在题目横线处补全文中“他”的身份。 答:盲人与
盲人误认为“他”是二娃子,为什么会“喋喋不休”和他说话?请结合全文情节简要概括。答:
阅读画线句,结合上下文,说说“他”为什么两次喝茶却感觉茶味不同。
答: 从细节来分析人物,是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结合第1、10、21段的相关细节,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 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
阅读说明文,完成1~4题。
闲话台阶
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台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皇帝贵为天子,有专门的台阶。皇宫的正殿通常有三处台阶,中间的一处台阶叫陛,皇帝的尊称"陛下"即由此而来。中间台阶的当中还有一条陛石,上面多雕龙刻凤,装饰以水浪之气,这是御道,皇帝专用,两旁则是大臣进退的台阶。
横店影视城的秦王宫,通往四海归一殿的九十九级台阶步步高扬,层层基石,载荷着雄伟的皇宫大最殿,显示着秦王朝一统华夏的威严、霸气。九十九级台阶取"九九归一"之意,"九"是阳数中最吉利、最高位的数字,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九"音同"久",有"长久、永久"之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功德无量,他希望大秦王朝国运长久,寿享万年,传至无穷。
台阶还是地位的象征,因为"帝位"和"地位"谐音。江浙一带不少人家,为了造出高高的台阶,不惜花费半生的精力。这种风俗习惯流传下来,家家户户的门口都造台阶。少的两三级,多的十几级,如果是官宦人家,就更多了。至此,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台阶》一文中,父亲不遗余力造九级台阶的行为。
南京的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要知道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反封建,但我们的建筑师还是把中山陵做成了一个跟封建帝王陵墓一样的建筑,以体现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崇高地位。钟山的雄伟形势和陵园内各建筑物,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整体,显得庄严雄伟。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八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392级台阶的数字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从下往上看是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示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而从上往下看是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喻示伟人的视野是无比开阔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体制在变化,而台阶作为地位的象征体现在建筑中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我国的政府建筑,从南到北,法院、党政机关大楼几乎都是大台阶。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建筑雄伟,气势磅礴,看似简洁的76级大台阶也是标志性景观。每个台阶表面都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大方又舒适实用,这全靠从西汉流传至今的石材加工工艺"三斩斧"。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超过5400万刀。当中外游客们拾级而上,俯瞰黑白相间的斑驳斧凿,就可以感受深沉宏大、拙朴深厚的石雕工艺,感受汉代石刻的刚强气魂,感受古老的中国建筑文化。
从台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台阶也一定是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具有实用价值,蕴含了思想性和文化性,又能把现代文化科技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这样的台阶将更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影响会更深远。
(作者:殷铭燕,有删改)
1. |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
对汉代石刻工艺"三斩斧"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
下列加点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
4. |
对说明方法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阅读陈村《回想铁生》一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儿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他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儿,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1月6日民俗说的“头七”晚上,中国二十多个地方的读者自发追思史铁生。我从没见过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被读者这样整齐地认可。史铁生来自平民,他的写作属于人民。
(《散文·海外版》)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文章自然朴实,感情真挚。请以第段的词句为例简要分析。
。“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如果你来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划线部分哪两个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使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
B.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
C.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 |
D.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
阅读《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完成9~12题。(共11分)
①“不含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究竟该如何看待食品包装上“自卖自夸”的诱人说辞?这里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来解剖其中的潜台词和产品真相。
②“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其他食品添加剂。搞氧化剂、增鲜剂之类都有可能在里面。
③很多食品本来就不需要用防腐剂,如罐头,一些极干的食品,含盐和糖极高的食品。因为罐头在制作过程中能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最后密封包装,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没有水,细菌无法繁殖。大量盐和糖能起到防腐剂的作用。
④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因为大量的盐对健康的危害,要比微量的防腐剂厉害的多。比如,一些酱油、咸菜等宣称“不含防腐剂”,但它们通常都是咸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
⑤“不含人工色素”,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如红曲色素、紫胶红等。
⑥对号称“纯天然”的食品也要辩明其真相。商场里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甲]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像。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后才发现,它含的原果汁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其中的80%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辅料。
⑦“不含蔗糖”的说法常见于糊粉类产品,或饼干、点心之类。“不含蔗糖”[乙],即不含我们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都容易受其吸引。其实,这真是一大陷阱。
⑧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不止蔗糖。精致淀粉令血糖上升的速度已够快了,而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等,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中,却常能看到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选择它们,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饭算了。
⑨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了不意味比其他产品含营养素更高。不加蔗糖,往往用淀粉、糊精、油脂之类代替,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对人没什么帮助。问题还在于,它们还常给人一种“高档”滋补[丙]的美妙感觉。
(《羊城晚报》)有人认为第④段没什么用,你认为泥?请说明理由。
。第⑥段中,“也就是说”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含蔗糖”这一说法的潜台词和真相各是什么?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举例典型,说明清晰,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 |
B.“噱头”词典上意思是“引人发笑的话或举动,花招,滑稽”,文中意思是“包装上的滑稽说法”。 |
C.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是为了说明大米饭也会让血糖快速上升。 |
D.文中[甲][乙][丙]三处引号的作用完全相同。 |
阅读乔叶《另一种珍爱》,完成7~8题。
①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会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②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③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已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要成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④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人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⑤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⑥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⑦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天使路过》)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以一位老音乐家的轶事点题,进而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要学会爱自己。 |
B.证明观点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可感。 |
C.“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是指当自己身处无边苦海时要给自己留好退路。 |
D.本文观点严肃语言亲切,思想深刻议论形![]() |
第⑥段相对第段而言,论述上进一步深化了,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爱输给爱
握着录取通知书时,她迷茫了。一贫如洗的家要供一个大学生是何等艰难,何况,她还有一个刚上高中的弟弟。
到家的时候,饭菜刚刚摆上饭桌,母亲还在厨房里忙碌,弟弟跟着父亲刚从地里做活回来,正在洗脸。
A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通知书,没有拿出来。进了厨房,她让母亲歇着,她来做。灶上的鸡汤正“咕噜、咕噜”地翻腾着。她的眼泪险些流下来,上次父亲生病的时候都没舍得把这只鸡杀了,今天是她的生日。
她刚端起碗,便响起了敲门声。开了门,她有些惊讶:“小舅,您咋来了?”她的惊讶。是因为小舅手里提着一盒生日蛋糕。小舅还未回答,弟弟抢过了话头:“小舅,您太偏心了,姐姐的生日您记得,我的就忘记了。”母亲忙说:“你这孩子,你小舅一身的灰尘,赶了那么远的路,快让你小舅歇歇。”弟弟吐了下舌头,不再说话。
她说:“小弟,好好读书,等你考上大学那天,姐姐也买蛋糕给你。”
她说的是真心话,弟弟人乖,空闲的时候从没出去玩过,总是尽力地帮助家里做事。因为要干地里的农活,耽误了不少学习,弟弟的学习成绩一般,如果弟弟再努力些,将来还是有希望上大学的。
她不由自主地摸了下口袋里的通如书,进门之前她就想好了,等秋收后,就出门打工。至于通知书,就让它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吧。
一家人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弟弟听说小舅在省城里做小生意已经好几年了,就若有所思地问:“小舅,那里生意好做吗?”小舅嘿嘿一笑说:“你小舅我啊,还算小有成就,这些年省吃俭用,在郊区买了一套二手房呢。”
B“真的吗?”弟弟眼睛睁得大大的,顿了顿又说,“那明天我去你家看看,我还没去过省城呢。”
母亲用筷子敲了一下弟弟的碗,说:“你这孩子,就没想留你小舅多住几天吗?”父亲赶紧夹菜给小舅,说别跟小孩—般见识,还不懂事呢。
小舅嘿嘿地笑着说:“我这个小外甥,我还不了解吗?跟我小时候一个样呢。”
她又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实在太疲倦了,耕地的时候,说是想休息一下,坐在地里竟睡着了。老黄牛挣脱了犁头的缰绳,将邻地的小麦吃了一大片。憨厚的父亲醒来一看,不知所措,得知此事的弟弟听了,二话不说,转身跑到麦子主人家里认了错,给父亲保住了面子。
第二天,小舅真的要走,弟弟也真的要一同去,还带了些衣服,说乘着暑假,要好好在省城玩几天。母亲嘱咐她说,你小舅地形不熟,你送他们到车站吧。
列车缓缓开动的时候,弟弟向她扔下一个纸团。她心里一怔,急忙捡起来打开,弟弟的笔迹赫然入目:
姐姐,原谅我和小舅合伙欺骗了你,以你对我的疼爱,没有小舅的配合,我恐怕踏不出那个家门。作为村子里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女大学生,村长已经给家里报了喜,弟弟为你高兴。弟弟不是读书的料,我和小舅去省城打工了,从今以后,你的一切开支,就由我来承担。
月台上,一个女孩,蹲下身双手抱头,泣不成声……
(选自2010年第3期《天池小小说》).本文记叙了—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弟弟是个怎样的人。(分析其中两点即可)
.文章的语言朴实真挚,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品味。
.文章的结尾写到:“月台上,—个女孩,蹲下身双手抱头,泣不成声……”请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她此时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