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理敏捷,是中夏钟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帅①雍阁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②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
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上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权又谓裔曰:“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日:“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③,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卒。子笔嗣,历三郡守监军。毣弟都,太子中庶子。
选自《三国志·卷四十-》)
【注】①趑趄( zījū):踌躇不定,怀有二心。②谈啁(tiào)流速:谈吐诙谐机灵敏捷。
4.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典作农战之器 典:掌管
B.故许芝遣裔 遣:派遣
C深悔不能阳愚 阳:假装
D.裔还书与所亲日 亲:父母
5.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外虽泽而内实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犹贤于买臣之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男子张君嗣附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近者涉道,昼夜接宾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裔广泛涉猎史书,曾任鱼复长、巴郡太守等职。在益州太守人选的问题上,朝廷不用雍闽,而用张裔。雍闿担心自己交结东吴的事情败露,就借口把张裔打发到吴国。
B.张裔应答敏捷,以朱买臣妻子的不贤惠,回应孙权借卓文君私奔之事对蜀地风俗的讥讽;以五十八岁以前是父母给的生命为由,巧妙回答了孙权提出的报恩问题。
C.张裔谈吐幽默诙谐,有一次他要向诸葛亮咨询事务,临行时,有数百人送行,马车满街都是。张裔后写信给家人说,人们敬重的是丞相长史这个职衔,他为这个职衔累得要死。
D.张裔十分讲义气,好友杨恭死后,张裔照顾他的家人,并帮助他的后代成家立业。他还抚恤故旧,救济衰落的家族。后虽然官至辅汉将军,仍然讲义气。
7.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闽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
(2)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 B.何厌之有 |
C.群臣侍殿上者 | D.君安与项伯有故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
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乱易整 |
B.越国以鄙远 |
C.焉用亡郑以陪邻 |
D.阙秦以利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
D.晋侯为了报答秦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
翻译题(6分)
(1)敢以烦执事
(2)因人之力而敝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统勋曰善,乃奏已之。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者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见嫉。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浩源,云南粮道也。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上下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统勋曰:“具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疏入报可,狱遂解。其他事多类此。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尝扈跸①木兰,大雪中失橐扆②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问“何以知为吾物?”曰:“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长明劳而遣之。
后以忧归,遂不复出。客毕沅所,为定奏词。又主讲庐阳书院。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①扈跸(bì):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②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亦以是见嫉见:表现 |
B.上下其议下:交付,下达 |
C.独坐浩源坐:犯罪 |
D.具疏稿乎具:完备,详尽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现严长明学术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A.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
B.以诸生献赋,赐举人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
C.又主讲庐阳书院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
D.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成名就。 |
B.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
C.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
(2)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呰窳:zīyǔ,疏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充:担任 |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遄:速疾 |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 |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
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
C.李东阳在山东时听说皇上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由此很多被牵涉的内廷官员、亲王贵族都被罢免。 |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分)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3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准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敌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忷忷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谢安。(选自《梦溪笔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七——卷第二十,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或数黯数:责备 |
B.独汲黯与亢礼 亢礼:彼此以平等礼节相对待。 |
C.愈贤黯贤:以……为贤 |
D.过大行李息曰过:经过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汲黯秉正嫉恶、忠直敢谏有关的一组是()
①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②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③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④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⑤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⑥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
A.①②⑥ | B.②③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担任东海太守时,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选择好的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 |
B.庄助认为让汲黯担任职务做官,才能未必能超越常人;但如果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即使有人引诱他、苛责驱赶他,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 |
C.皇上很是尊敬和倚重汲黯,在皇上眼里,他比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都重要得多。只要是汲黯来奏事,皇上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 |
D.汲黯认为御史大夫张汤狡诈、奸佞,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主上。劝大行令李息早加揭露。否则的话及至张汤倒台时将会与张汤一同受到惩处。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汲黯之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