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古今融合的水立方,到淡泊宁静的雁栖湖,从君子大观的中南海,到沟通世界的太平洋。2014年秋天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再一次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
材料一:有朋来自远方,穿上节日盛装。APEC期间各国领导人穿上了传统的中式服装。如开襟,商代出现,盛行于唐宋;立领对襟,明代出现,盛行于清。面料采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宋锦。手工制造的宋锦产量极低,借鉴机器印花技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1)结合中式服装设计,指出其中渗透的《文化生活》道理。
材料二:当滴水渐渐汇集成深渊,大国形象的龙腾才能飞跃。每个国家都是一滴水,如果加强互通,彼此互惠,整个亚太才是一汪包容互利,蔚为大观的活力渊池。
(2)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分析这段话的合理性。
材料三:APEC期间,中美双方就尽快恢复和结束《信息技术协定》(ITA)扩大产品范围谈判达成双边共识。根据新协议,约200项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将降至零。对此消息,不同方面表达了他们的声音。
(3)运用《经济生活》或《经济学常识》有关知识完成下表。

声音
体现经济学道理
例:谈判期间双方政府明确规定不予开放的经济领域清单,
除此之外,其他行业和经济活动都将获得许可。
宏观调控,实施市场准入
原则,维护经济安全。
声音一:美国制造的手机、电脑等产品将会更便宜,以前买
不到的数码产品,过不了多久国内会到处都有了。
请勿在此处答题
声音二:协议生效后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上将有更多机会。
请勿在此处答题
声音三: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意味着中美将共同推动世界
经济再分工。
请勿在此处答题

材料四:有人说,有一种蓝叫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们希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蓝天常在。
(4)结合《政治生活》,指出保持北京的“APEC蓝”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全球环境问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增加教育和医疗支出,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材料二《人民日报》报道,要完善和巩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构建以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安全网”和“保障网”,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的“四送一落实”活动。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1)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民生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哪些职能?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广泛热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提笔忘字,书写汉字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专家表示要加强汉字文化教育。汉字文化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对初中以上的学生,让他们大量、渐进地接触古文名篇,培养对汉字文化的兴趣,而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则不应超越孩子现有的文化程度,迫使他们去接触过于生僻晦涩的字词。
材料二 :中国汉字发展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的演变过程。近现代以来,首次受到拉丁文化冲击,但是汉字并没有被拉丁字母替代,而是吸取其有益成分出现了汉语拼音。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 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汉字的演变历程给我们的方法论启示。(2 分)

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中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然而受陆地中心文化的影响,几千年来海洋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当前提出“海洋强国”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海洋权事关经济发展,在资源紧缺的今天,有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无疑会受到重要关注;另一方面海洋权事关国家安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正千方百计地觊觎着本属别人的海洋,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空前的挑衅。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的依据

(22)材料一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天文、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原因。

2013年,我国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序幕,经济社会整体运行良好;2014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阅读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 2013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数据

全年
7.7%(注:年初预期目标为7.5%)
各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7.7%
7.5%
7.8%
7.7%

注:2013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3.7%。
表二 2013年中国大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数据

全国
19.6%
各区域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17.9%
22.8%
23%

表三 2013年中国大陆相关经济发展数据

经济拉动要素同比增长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出口
城镇
农村
19.6%
13.1%
7.9%
9.7%
l2.4%

材料一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4年经济工作定下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会议强调,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要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我们要关注GDP背后的民生。
(1)根据表一、表二、表三信息,说明2013年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的成就。
(2)简析保持我国GDP合理增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的民生意义。
(3)根据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蕴含的哲学道理并说明怎样才能实现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