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 球
古时候,中国人有“天圆地方”的说法,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代的西洋人以为地是扁平的,四周都是大海。还有人认为地应该像翻过来的茶碗,下面有三只大象
托着。那大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位古希腊思想家,名叫毕达哥拉斯,他说地是圆的,可没有事实证明。500年以前,意大利人哥伦布,想绕地球一圈,结果绕了半个地球,就停止了前进。后来,葡萄牙人麦哲伦,从葡萄牙出发,一直向西,完成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麦哲伦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人。
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能够发现地球是球形的。站在海边看远方开来的轮船,最初我们看见船上的桅杆;后来,船身渐渐地露出来;最后,我们才看见整个轮船。我们在野外走路,老远看见一座山,只能看见山头,走近了,才会看见山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地球是一个圆球。
地球是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呢?不是。它的东西直径稍长,南北直径稍短,不过相差很小,几乎看不出来。我们要环绕地球修一条铁路,这条铁路要有4万多公里长,如果用一辆每小时跑50公里的火车,一刻不停地飞驰,也要走一个月零三天。如果从北极开一条地道,经过地球的中心,一直通到南极,地道长度要有12756公里——地球直径约12756公里。
(1)把人物与他所在的国家连接起来。
毕达哥拉斯 葡萄牙
哥伦布 古希腊
麦哲伦 意大利
(2)古时候,有许多关于地球的传说和神话:
中国人有______的说法,意思是________;
西洋人以为_____。还有的人以为________。
(3)文章中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地球是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课文,你对地球有了哪些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欣赏。
箭袋树的舍弃
在非洲纳米比亚沙漠的南部,几乎永远不下雨,并且酷热难耐。
干旱、酷热的环境,让生命望而却步,但是,这里仍有一种树木在不屈地生长。因为沙漠里没有别的树木生存,这些树木就常常被土著人砍下、掏空作成箭袋,所以它们被称为箭袋树。箭袋树用了许多办法来贮存水分。它们的叶片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外皮,而且皮孔的数目极少,以将水分蒸发减到最少。同时,它们又在树枝上覆盖了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用来反射阳光。但是,这些办法还是远远不够的,箭袋树要生存,就得呼吸,呼吸就不可避免产生水蒸气,水分一旦蒸发,它们必然会干枯而死。
从理论上讲,箭袋树必死无疑,但沙漠中却仍可看到箭袋树坚强挺立的身影。人们对这个有悖生存常理的结果惊叹不已,并终于发现了它们死中求活的秘诀——截肢。每到干渴欲枯、生死攸关之际,箭袋树就会突然自断肢体,无数正在生长的枝叶,纷纷断离树干,这些伤口会被立刻牢牢封闭,只留下刀削般平滑的疤痕,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坚强与壮美。
而热爱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懂得去牺牲、去割合生命中的某些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
酷()热——
有()悖——
生死攸()关——
(2)箭袋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3)箭袋树贮存水分的方法有哪些?
(4)箭袋树为什么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
(5)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并谈谈读了短文后你从箭袋树身上学到了什么?
句子理解。
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地吃,手里不停地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地告诉我:“我有两个女儿,到山外读书去了……”
这句话是对女主人、、的描写,表现了女主人的以及的生活态度。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句诗出自代诗人的《》,读了这句诗,感受到诗人的心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的手法写。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
(2)“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和。“白银盘”指的是,“青螺”指的是。
(3)《忆江南》是()代诗人()的作品。通过作者回忆曾经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所留下的印象,赞美了。诗中的,两句描写出江南的风光。“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阅读短文《华罗庚》,回答问题。
华罗庚
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根据下列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①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
②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的错误。()
③不停地称赞。()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普通()错误()
(3)陈景润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陈景润是一位()。从华罗庚接受陈景润的建议这一点,你发现华罗庚是个()的人。
(4)读第三自然段,“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中“明珠”指();“一粒微尘”指()。
(5)用“√”标出下面正确的答案。
①本文歌颂了华罗庚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的精神。()
②本文赞扬了陈景润钻研学问,认真严密的精神。()
③本文赞扬了陈景润敢于向专家提意见的精神。()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玛莎
小玛莎真想快快长大,不过怎样才能长大呢?她不知道。
她试过好多办法——脚上穿上妈妈的便鞋啊,身上穿上妈妈宽大的长衣啊,头发梳得跟阿姨一样啊,脖子上套上一串珠子啊,手腕上戴一只表啊……
一点也没有用,人家还是笑话她,说她是个小不点儿。
有一回□玛莎突然想起该扫扫地□她把地扫得那么干净□妈妈很惊喜□小玛莎□你好像长成大孩子了□
后来玛莎又洗盘子,洗碟子,洗净了还整整齐齐摆到柜子里。这么着,不仅妈妈,连爸爸也惊奇了。一天吃饭的时候,爸爸当着大家说:“咱们还真没有留意,玛莎长大了,她不但会扫地,还会洗盘子,洗碟子呢。”
现在大家都说小玛莎长大了,她自己也觉得长大了。虽然脚上穿的是自己的鞋子,身上穿的是自己的连衣裙,头发没有梳得像阿姨那样,脖子上没有套珠子,手腕上没有戴表。可她觉得自己长大了。
看来,使玛莎长大的,并不是穿戴,而是她会劳动了。
(1)给短文的第四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小玛莎真的长大了,表现在哪里?从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出来
(3)文中的中心句是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