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步骤一     读图片——回顾屈辱的历史

(1)上述图片反映了哪几个重大历史事件?选取其中一个说说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
步骤二    听歌曲——体会不屈的抗争
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材料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分党,不分派,我们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强盗正在走向灭亡,待到最后胜利日,世界的和平见曙光。
(2)材料一是孙明同学收集到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歌词片段。这段歌词中的“长城”是何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是《游击队之歌》,它唱出了人民共同抗日的情景,请写出抗战中中国军队英勇抗敌的一个著名战役。你认为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步骤三    看新闻——把握中日关系现状
材料三:2003年3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专访日本。回国后在央视《东方时空》谈访日感受时说,在日本参观靖国神社的人每年约有500万人次,而参观日本和平展馆的每年却只有50万人次左右。
材料四: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新闻联播报道,12月27日至30日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访华,在访问期间,胡锦涛、吴邦国和温家宝分别与他举行了会见和会谈,双方就构筑和发展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并规划了两国关系未来发展。
(4)材料三显示日本有一部分青年人如此热衷参观靖国神社,这对中日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5)材料四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的主流是什么?你认为中日关系要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两国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见下表: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间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
公元前1世纪-400年
401- 1000年
1001- 1500年
明清时期
19世纪
中国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30%以下
0.4%


材料二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每百公里能耗是大客车的50%,飞机的18%;高铁建设大量采用“以桥代路”,如京沪高铁全长l 318公里,桥梁总长度占全线的80%,节约用地3 000多公顷。
请回答:
(1)中国科技有过辉煌的历史。请列举古代中国除四大发明外的两项科技成果。
(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所占比例迅速下降,请分析原因。
(3)进入21世纪,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春天。请概括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意义。
(4)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下图)。

材料二中央电视台2011年12月重点推出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南海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疯狂盗采,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该片通过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重申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对于促使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崛起,无疑能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随着中国航母的首次试航,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
请回答:
(1)明朝时期,在我国航海事业上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了加强我国的东南海防做了哪些努力?结局如何?你认为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我们南海海域时常遭到周边一些国家的侵扰。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我国的南海海防?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第l0集介绍了l7—19世纪的美国,片中重点讲述了与下面三幅图有关的、能让美国快速崛起的三个重要历史事件,请问:

(1)这三个重要历史事件分别是指什么?
(2)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学习分析,你认为美国崛起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对中国21世纪的崛起强大有何启示?

历史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常有危机伴随。19世纪中期的日本、美国和俄国都出现了社会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顺利度过了危机,走上富强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佩里舰队到达日本

材料二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希望在西部新州使用黑人奴隶,而北方工厂主希望实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终于到了不用战争手段不能解决的程度。经过4年战争,最终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材料三
“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表彰这位农奴解放者的功劳。”
——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面临怎样的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2)为什么说材料二中的战争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农奴解放者”指的是谁?他最终使俄国历史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转变?
材料四

(4)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世界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形势?两次危机之后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浴火重生】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通货膨胀严重,群众极为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力挽狂澜,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降下。
材料六

(5)依据材料五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6)材料六中“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某校八2班同学开展“近代中日战争”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
【战争探源】
材料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为准备战争,日本间谍……重点调查中国军事战略要地,选择沿海登陆地点,制定军队运送方案,绘制军用地图……。1894年7月,日本发动……战争。
材料二日军不断制造借口,向中国东北增兵,并把关东军司令部移到沈阳。9月18日夜,日军在炸断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后,随即调兵向北大营发起攻击,攻占沈阳城。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名称。
【战争话史】

材料三
(2)邓世昌和中国守军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战争之殇】

(3)《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观察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严重暴行。
【战争与启示】
《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4)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翻案。结合上述材料,反思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