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时密于军中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知节既领其一,甚被恩遇。
及王世充出城决战,知节领内马军,与密同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领外马军,营在偃师城北。世充来袭雄信营,密遣知节及裴行俨助之。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武德二年,知节谓秦叔宝曰:“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及世充拒王师于九曲,知节领兵在其阵,与秦叔宝等马上揖世充曰:“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于是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世充惧,不敢追之。授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①。事定,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食封七百户。
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②。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刺史。表请乞骸骨,许之。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注]①建成、元吉:秦王李世民的兄弟。 ②贺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密于军中勇士尤异者八千人简:挑选
B.与密同在北邙山上营:安营,驻扎
C.之于高祖构:陷害
D.请乞骸骨,许之表:奏章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    ②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
③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

A.以因则 B.而为乃
C.以为乃 D.而因则

下列各组中,停顿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世充器度浅/ 狭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B.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岂是/ 拨乱主乎
C.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誓/ 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D.世充 /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 誓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咬金有胆识。他在隋朝大业年末社会动乱之际,组织聚集了数百人来保护乡人,防止其他盗贼来侵犯。
B.程咬金被李密委任为内军骠骑,统领内军八千人。他的队伍都是猛士,可抵挡百万人马,他也因此蒙受特殊待遇。
C.程咬金几易其主。李密被败后,被王世充所得,后又与秦叔宝商定,离开难成乱世英明之主的王世充,转而投奔秦王,在秦王手下建功颇多。
D.程咬金在唐朝有功劳也有过失。他帮助唐太宗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朝廷立下功勋;但是后来因罪被免官,而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岐州刺史。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
②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
(2)选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程咬金“有远见”?(用自己的话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志愔,博州聊城人。擢进士第。中宗神龙中,为左台侍御史,以蹦鸷为治,所居人吏畏詟,呼为“皂雕”。迁大理正,尝奏言:“法令者,人之堤防,不立则无所制。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遂上所著<应正论》以见志,因规帝失。又言:“刑赏二柄,惟人主操之。故日:‘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上也。’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又言:“为国当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严者,非凝网重罚,在人不易犯而防难越也。”又言:“汉武帝甥昭平君杀人,以公主子,廷尉上请,帝垂涕日:‘法令者,先帝之所造也,用亲故诬先帝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卒可其奏。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日:‘王,陛下爱子,请赦之。’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景云初,以左御史中丞迁大理少卿。时诏用汉故事,设刺史监郡,于天下剧州置都督,选素威重者授之。遂拜志愔齐州都督。徙汴州,封北海县男。太极元年,兼御史中丞内供奉,实封百户。出为魏州刺史,改扬州长史。所至破碎奸猾,令行禁信,境内肃然。开元九年,帝幸东都,诏留守京师。京兆人权梁山妄称襄王子,与左右屯营官谋反,自称光帝,夜犯长乐门,入宫城,将杀志情,志愔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愔惭悸卒。
(选自《新唐书·王志愔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B.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C.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D.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志愔执法刚正,众人颇有畏惧。他是进士出身,曾任职御史台,官员都怕他,给他起了外号,在下属官吏眼中,他严厉刚猛,如皂雕一般。
B.王志愔上书皇帝,论述执法原则。他提出,要想约束大众,就必须制定法律;他认为,赏罚大权,只能在君主手中;他强调从严执法。
C.王志愔借古人之例,劝诫当朝国君。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同情因宽恕自己外甥而感到无奈的汉武帝,赞美了不徇私情、拒绝杨素之请的隋文帝。
D.王志愔深受信任,出任多地长官。他平时威望甚高,无论到何地任职,都要打击奸诈分子,维护令行禁止的局面,把地方治安治理得井井有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
(2)志情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倍惭悸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鸣机夜课图记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能图人状貌。铨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萧然:空空的样子
B.诘屈作波磔点画诘屈:弯曲
C.母工纂绣组织 组织: 安排,安顿
D.先府君每决大狱大狱:重要案件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①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日:“幸以此儿为念!”
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年幼的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儿子在母亲怀中睡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D.蒋母每生病,儿子就读书为母亲解忧;儿读书不能让父亲满意,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跪在地上熟读为止。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
(2)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3)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划线处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铨 每 病 母 即 抱 铨 行 一 室 中 未 尝 寝 少 痊 辄 指 壁 间 诗 歌 教 儿 低 吟 之 以 为 戏 母 有 病 ,铨 则 坐 枕 侧 不 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每小题3分)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疾辞:借口
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长矣薄:稍微
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之遗:赠送
D.使人赴触子,而訾之口耻:耻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心疾猥微贱,当侍东宫
B.以假道虞而伐虢故内惑郑袖
C.若假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奉弥繁,侵之愈急
D.君 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或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下列用“/”给句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
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
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2)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3)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署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控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日: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枨,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境,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蝉,好事者见,可以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珮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规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袤丰杀,称心力一:全部。
B.纳阳日,祁寒也虞:担忧。
C.柯戛云,低枝拂潭修:长、高。
D.一旦蹇剥,来佐江郡蹇剥:时运不济。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不如 善遇之
B.我知其心是哉徒吾两人在也
C.喜山水病癖如此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无丝竹管弦之盛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白居易建造庐山草堂行为的一项是()
①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
②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
③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④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
⑤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⑥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山草堂面朝香炉峰,紧邻峰麓的遗爱寺,环境幽雅,仰可观诸峰险峻,俯可听泉水流响,加上竹树云石等点缀,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B.作者认为,在草堂住一晚上会感觉身体安宁,住两晚上则心情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跟万物融合无间。
C.作者凭借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进行园林规划,同时又把自己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熔注于造园艺术之中。
D.作者自幼喜欢山水,乃至成为一种癖好,对庐山草堂更是情有独钟,但由于官场事务繁忙,加上家庭琐事缠身,终究无法畅享庐山胜景,对此他深感遗憾。16.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句子。
(1)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2)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珮琴筑声。
(3)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之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威武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②因人力而敝之③邻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⑥微夫人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是()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