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2)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下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序号)。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④⑤ |
现有下列仪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用仪器⑥能否量取8.68ml溶液__________ (填“能”或“否”)。洗涤试管应使用(填仪器名称、下同)______。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用于较大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
(2)加热前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具体操作是
。
下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构成的;硫化钾是由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填“原子”、“阳离子”或 “阴离子”)其符号为;当a=11时,其符号为。
最近网络上流行着一个有趣的实验“大象的牙膏”:在细长的容器中加入双氧水和发泡剂(用于产生泡沫),仅看到少量泡沫,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物质M,立即看到大量泡沫迅速从瓶口喷出,源源不断就像挤不完的牙膏.
(1)M的作用是 ;
(2)写出有关的文字表达式:;
(3)用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双氧水做此实验将获得更好的喷发效果,原因是:。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指出实验中仪器的名称:B。
(2)图I实验中实验现象为:实验开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某同学用图I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找出两种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① ;
② 。
(4)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5)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mL刻度处才停止。
(6)对照图I实验,你认为图Ⅱ实验的优点是(回答一点即可)。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b;(2)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还缺少的是;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应先,后。其目的是。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检验所制得的气体是否是氧气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