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本题共13分。
低头与昂首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开端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节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即使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逆来顺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悖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①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列举富兰克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列举年轻人应聘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认为正是当初他的肯“低头”,才让他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通过许多具体数字来写太阳的三大特点,请把带数字的句子写出来。
(1)写太阳距地球远:
(2)写太阳大和热:
阅读答题。
家乡的瀑布
我的家乡铜梁,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有水平如镜的西郭水库,还有雄伟壮丽的巴岳山。然而最使我难忘的却是滴水岩的瀑布,它给我的印象是那么可爱,那么神秘。
滴水岩三面环山。人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滴水岩附近,还未见瀑布,就能听到瀑布飞流的响声。那“哗哗哗”的响声和松涛声交织在一起,简直是一曲雄浑的大合唱。当人们绕过一座山峦时,滴水岩瀑布便一下子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远远望去,它像一匹悬挂在空中的素练。走近一瞧,它又像一座挂满珍珠的屏风。遇到突兀的岩石,这如练似屏的飞瀑,或被折叠出大皱纹,或被剪成大大小小的几绺儿。那四溅的飞沫在阳光的照耀下,成了瑰丽的五彩雾,实在美极了。
(1)滴水岩瀑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从三个角度,分别用三个比喻来描写滴水岩瀑布的,请分别写出这三个比喻。
①未见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远望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走近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朗读和体会它们的好处,再选一句你喜欢的抄写下来。
(2)“……好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作者想要汲取的营养是什么?
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第______个方面写得最详细。
(2)读课文第三小节,我们可以知道圆明园在园林建筑上有三个主要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
(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再写了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然后写了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
(3)“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表现在
①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____________;
②船的进出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乘船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的特点。